68 独闻大道

68 独闻大道

子游拜师孔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文学”典章之道日益精进,迎来送往礼仪更加娴熟。他对于郊社之礼、馈奠之礼、食飨之礼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礼乐融合的民俗教化见解,也深得孔子赞许。公元前484年,孔门弟子冉求为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立下军功,成功劝说季康子同意迎请孔子回归鲁国。孔子回到鲁国后,虽不直接参与政务,但孔子德高望重,因而有国政咨询和推贤荐能的资格。

孔子对子游、子夏、子张等年轻弟子加大了培养力度。有一次子游侍奉孔子参加季康子举办的腊祭之礼。礼毕之后,子游陪同孔子在宫门外的高台上散步,谈起鲁国礼乐现状,孔子喟然而叹。子游问:“夫子,您为什么感叹啊?”孔子说道:“吾叹大道之行,三代之英,都未能赶上啊!言偃,你想学习一下什么是礼运大道吗?”子游拜谢道:“愿闻夫子教诲,弟子荣幸之至。”

于是孔子单独传授子游礼运大道:“大道施行之时,天下为人所共有。选拔高尚能干之人,讲求诚信,社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子女,而是要使所有老人都能终享天年,所有青壮年都能为社会效力,所有孩童都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之人、老而无夫之人、幼而丧父之人、老而无子之人、身体残疾之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事业,女子有归宿。厌恶货物弃地浪费,但不会据为己有;厌恶做事不竭尽全力,但不会谋取私利。因此奸邪之谋、盗窃害人之事全都不会发生,所以各家大门夜里都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子游看孔子讲得辛苦,连忙奉水进问:“大同之道既然不能实行了,那请问三代之英是什么景象?”

孔子继续向子游教诲道:“现在大同之道已然无法实行,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力气不出却都想财货归己。诸侯世袭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讲究礼仪视为纲纪。以此端正君臣关系,以此加深父子关系,以此和睦兄弟关系,以此调和夫妻关系,以此设立规章制度,以此划分田土宅里,以此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钩心斗角随之而生,兵戎相见随之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就是这种情势下出现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的。用礼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礼乐教化之道。如有违礼行事的人,当官的就要被撤职,民众都会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之道。”[7]子游听毕,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言偃我虽然愚钝,但对夫子教诲大同、小康之道心向往之,请让我记下来,争取去实行它。”

亲爱的读者,子游在孔子的教诲下,对于尧舜圣贤之道,周公教化之礼,诗书礼仪典章,都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就等着能够得到孔夫子的推荐,让自己在鲁国政坛上有所作为,实践孔子的礼乐教化之道了。请您继续品读子游“出仕武城”获得孔子赞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