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拜师问孝
随后几日,子贡利用吴王夫差急于争霸的心理,劝说吴国伐齐,以笼络鲁国、宋国顺从之心,实现称霸诸侯的大业。子贡的说辞打动了吴王夫差,于是顺利签下两国盟约。
十日后,子贡携子游同车回到鲁国,向鲁哀公及其执政大臣季康子汇报了这次吴国之行的谈判情况。鲁哀公和季康子对子贡突出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季康子当场向子贡提出在朝任职的建议。子贡同意暂时兼任鲁国外相职务,声明仍然要返回卫国照顾老师孔子。子贡离鲁返卫的做法,既表达了愿为鲁国效力的意愿,也向鲁哀公和季康子暗示了要与孔子一道返回鲁国的心意。
子贡回到卫国见到孔子的第二天,就向孔子推荐了子游,并为子游举办了拜师仪式。此时,六十四岁的孔老夫子须发皆白,一脸的慈祥。在听完子贡汇报代季康子访吴谈判的情况后,喜不自胜,开言道:“赐能洞察列国强弱之势,因势利导,抑强扶弱,辅助鲁国,是行仁善举,值得褒奖。我在陈国,收徒颛孙师,学而善问;我在卫国,收徒卜商,善诗乐易;今有吴国言偃来投我门,已通书礼,颇有斐然文采之质,日后吾道南移大有希望。今日言偃拜我为师,我愿为你解惑。”
子游问道:“弟子认为人伦莫过于孝,供养父母丰衣足食,敢问可谓孝乎?”孔子沉思稍许,答曰:“现在众人所谓孝道,是谓能养,认为只要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试想,各家狗马也是能够得到饱暖饲养的;如果不敬,不能以恭敬心态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1]
子游听罢,顿开茅塞,继续问道:“敢问夫子,要是遇到对人既骄横又吝啬的父母,又该如何尽孝呢?”孔子听了喜上眉梢,慈爱地望着子游教诲道:“问得好啊!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如果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做子女的也要劳而不怨,仍然不改恭敬的态度,即使忧愁劝止不成,也不会怨恨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啊!”[2]从此,十九岁的子游开始拜入孔门求学。
亲爱的读者,子游拜入孔子门下,是怎样接受孔子教化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游“闻师论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