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出使四国

37 出使四国

子贡接受了孔子的委托,立即向鲁国国君和执政大臣通报出使行程,获得批准与支持,开始了他辉煌的出使四国的外交生涯。

子贡首先来到齐国,对田常游说道:“您作为齐国执政大臣,需要借政敌伐鲁削弱他们的实力,您的目的我是认同的。可是您想过没有,齐强鲁弱,如果您的政敌伐鲁获胜,则会增强他们的实力,对您反而不利。”田常听后觉得在理,便请教子贡应对之策。子贡为他参谋道:“您要想削弱政敌势力,莫过于让他们出国打败仗。如此才能削弱他们的势力,降低他们在国君、百姓中的威望。我建议您让他们征伐强国,如好战兵强的吴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田常向子贡强调伐鲁命令已经发出,难以更改,除非让吴国进攻齐国才行。

面对田常提出的外交难题,子贡慨然应诺,随即带着田常赠送的厚礼来到吴国。子贡前几年代表季康子访吴接触过吴王,吴王夫差对子贡已经比较熟悉了。夫差很欣赏子贡的外交才华,子贡和他沟通起来容易了许多。面对吴王和能臣伍子胥定下的讨伐越国之策,子贡向吴王夫差做了巧妙的阐释:若吴先攻越再伐齐救鲁,则会导致齐国灭鲁称霸,吴国将错失称霸中原的机会。这可是吴王夫差朝思暮想的宏图大志。子贡进一步向吴王强调,鲁国已经结盟吴国,鲁国有难吴国不救,必将大大损害其他弱小盟国对盟主吴国的信任。此说果然让吴王弃越伐齐。吴王夫差也赠给子贡厚礼,助推子贡去说服越王勾践,派兵支持他伐齐救鲁。

子贡足智多谋,紧接着出使来到越国,劝说越王勾践,只有派兵支持吴王伐齐,才可达到既能消除吴王灭越念头,又能削弱吴国实力的双重目的,为以后报仇败吴积攒实力。越王勾践听完子贡的分析,幡然醒悟,又赠子贡厚礼,感谢他为自己“卧薪尝胆”弱吴灭吴大计出谋划策。

至此,子贡算是完成孔子托付的救鲁使命了。但他进一步想到,如果吴国伐齐成功,必然会更加强大,严重威胁鲁国。倒不如顺道去一趟晋国,说服晋国国君,届时痛击一下回国路上得胜骄狂的吴军,从而平衡春秋各国的势力,必将更加有利于鲁国的生存发展。晋国近年来已经感受到了吴国打败楚国、越国后崛起的威胁,正担心吴国与其争夺中原霸主的野心膨胀,当下就答应了子贡的建议。晋国国君也给子贡送上一份厚礼,感谢子贡提供了削弱吴国军事实力的计谋。

至此,子贡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孔子托付他弱齐存鲁的外交使命,而且借助晋国给骄狂吴军出其不意的一击,平衡了春秋末期各国势力。子贡携带着齐国执政大臣田常和吴国、越国、晋国三国国君赠送的厚礼,心情愉悦地行进在返回卫国的路上。他决定将这些礼物奉赠给他最钦佩的孔子,助推他的老师孔子继续周游列国,推行周公治国之道。

子贡还没到达卫国,就收到孔子已经回到鲁国的消息,于是改道奔向鲁国曲阜。原来,他的同门师兄冉求率领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的军队击退了一股齐军(孟孙氏军队战败),并向季康子进言,说是自己的军事才能都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从而说服季康子禀报鲁哀公,一次派出三位使者携带贵重的聘礼去卫国,迎请回了已然六十八岁的孔子。

这时候,孔子已经周游列国十四年了。子贡回到鲁国时,正逢吴国和鲁国联军在艾陵大破齐国军队。吴王夫差不但将缴获的革车八百乘及俘虏献给鲁哀公,而且迫使齐国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侵占的鲁国城池归还给了鲁国。自此,鲁国的季康子和鲁哀公尊孔子为国老,开始更多地重用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以其骄人的外交成果,在三十八岁时被任命为鲁国外相。

孔子非常高兴,感慨道:“要说扰乱齐国军事部署,保存鲁国国力,就是端木赐出使齐国的使命。可是端木赐后来能促使强大的晋国阻击吴国胜齐之军,让勾践灭吴称霸,那就是端木赐的超常发挥了。”[3]

亲爱的读者,子贡这一系列杰出的外交业绩,实在令我辈后人叹服。他是怎么成为孔子的弟子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贡“拜师学道”于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