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力主抗齐

46 力主抗齐

公元前484年春,也就是鲁哀公十一年,鲁国由季康子执政。这一天季康子的执政大厅里聚齐了他的十几名文武家臣。为首的那位,身材高大,面目英俊,神态谦和,正在与其他家臣聆听季康子的问话:“现在齐国派出国书、高无邳两员大将率兵驻扎到紧邻我边境的鄎地。这是要报去年齐国鄎地战败之仇啊!边境战况紧急,该当如何应对?请诸位发表一下高见吧。”

季康子的家臣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就见为首的那位家臣上奏道:“请您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留一家守国都,其余两家随国君去边境抵御,如何?”

季康子听后,感觉如果随国君出兵,必然要由他这位首席执政官前往,留下的一家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所以摇摇头说:“不可以。”

那位家臣继续上奏道:“那就请大人您和孟孙氏、叔孙氏一块都跟随国君赴国境抵抗,如何?”季康子赶忙就此征求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意见,孟、叔两家为保存各自的实力,还是不同意。

季康子的这位家臣看到自己的两次建议都没成功,脸上现出凝重的神色,鼓足勇气第三次提建议道:“既然那两家不配合,就请大人您一人带领军队,打出‘不战者非鲁人’的旗号,出兵作战。鲁国各家卿大夫的战车加起来要比齐军队的多,即使您一家的战车也多于这次来犯的齐军,这是不用担心的。现在鲁国是您执政,他们两家不想作战是很自然的。如果齐国人攻打鲁国,您也不出面抵抗,这是执政大臣的耻辱。这就会让鲁国失去和诸侯并列的资格。”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激起了季康子的雄心,他想了想,下定决心说:“好。明天请你跟我面见国君,讨论鲁国出兵抵抗齐军入侵大计。”

大家一定会问,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的这位家臣是谁呢?他就是孔子在政事领域颇有建树的得意门生冉求。冉求是怎么成为季氏家臣的呢?

原来,季康子的祖上,从季友、季文子、季武子,再到季平子、季桓子,都是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执政时期,在平定家臣阳虎之乱后,赞同鲁定公提议,聘请孔子参与鲁国政事。

孔子在鲁国为政的五年时间,不仅国内治理有方,出台并实施了不少利民措施,壮大了鲁国实力,而且陪同鲁定公和齐景公夹谷会盟,获得了外交胜利,讨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城池。这些都是得到季桓子认可的。但是孔子实施他的隳三都、弱三桓、强公室政策,削弱了季桓子的利益。季桓子就借齐国送宝马美女之机离间孔子和国君,取消孔子作为大夫享受祭肉的礼遇,导致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季桓子在执政的最后岁月里,深感驱逐孔子是鲁国政坛的一大损失。鲁国失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支持,国力不升反降,实在是得不偿失。他在临死前,嘱咐接替他位置的儿子季康子说:“我此生最后悔的是得罪了孔子,导致他和弟子离开鲁国。要是孔子仍在鲁国辅政,鲁国肯定会比现在强大。我死后你会执掌鲁国政务,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

季康子料理完父亲季桓子的丧事后,就召集手下商议遵照父亲遗嘱,迎请孔子回归鲁国辅政。结果,他听信了一个叫公之鱼的家臣的挑拨:“主公迎请孔子之事要慎重。令尊重用孔子,没有能够有始有终,被诸侯耻笑。这和孔子为政固执己见是大有关系的。现在您刚上任,就要聘用德高望重的孔老夫子,如果也不能有始有终,就会再次惹人耻笑。”

季康子一听,觉得公之鱼的话颇有道理,自己年轻,孔子年老且德高望重,如果政见不合,难免自己尴尬,于是连忙向公之鱼问计。公之鱼出主意道:“主公您可以由聘用孔子改为聘用孔子的贤能弟子,可以派人征求孔老夫子意见,让他给您推荐一位最得意的弟子归鲁辅政,也仍然是尊重了令尊的遗愿,岂不两全其美?”

季康子马上接受了家臣公之鱼的建议,派人赴卫国请求孔子推荐人选。居住在卫国的孔子和子贡商量后,向季康子推荐了他认为好学博艺、年富力强、为人严谨、才华出众的弟子冉求。

冉求归鲁不久,就展示出了他处理政务的出色能力,特别是把季康子的财产管理得清清楚楚,很快获得了季康子的赏识。这次季康子看到冉求能在军事上参谋良策,就更加另眼相待了,所以决定带冉求上朝面君。[1]

亲爱的读者,冉求跟随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面见国君,会有什么结果呢?请您继续品读冉求“挂帅出征”抗击齐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