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冉离成家

18 冉离成家

孔门十哲“三冉”分别是冉耕、冉雍(冉雍,字仲弓)、冉求,根据汉代陆贾《冉氏源流考》载:“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传至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聃地,始得‘冉’姓。后传至山东曹国振铎后代冉离。”有《冉氏族谱》称:冉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孔门十哲冉耕的故事,就依据上述史料展开。

公元前536年,已是春秋末年。在陶邑的冉地,有位叫冉离的村民,正在迎娶新婚妻子颜氏。只见村落中一处简陋的小院内,几间土屋,三面栅栏,院落里栽种着三棵梧桐树,在秋日的阳光里,长得非常茂盛。院门和屋门上系着红绳,显示着一派置办喜事的气氛。乡亲们进进出出,正在为新郎迎娶新娘忙碌着。

冉离居住的冉地,冉姓居民过半,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祖辈都以牧牛耕田为生,人称“犁牛氏”。不过,据考究,冉离这一氏族可是有王室血脉的,是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后世子孙。周武王灭纣统一天下分封时,当年季载年幼,没有分封土地。后来周武王儿子周成王继位后,周公辅佐成王主持朝政,发生了反对周公的管蔡之乱。周公的两位兄弟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要篡位,伙同他们负责监视的商地武庚作乱叛国。此时季载已经成年,参与平叛立下战功,被分封在聃国。后来聃国公主嫁至曹国,其后代获封在鲁国陶邑,就取“聃”字右部“冉”为姓氏,所居村落也名为冉地。到冉离这一代,已是季载第十四世子孙了。

冉离这个年轻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优点是为人正直讲诚信,放牧勤劳不怕苦;缺点是为人倔强心眼小,吝啬计较朋友少。这不,他已经年过三十,总算成家了。他迎娶的这位颜氏,据说还是孔子母亲颜徵在的同族,接受过孔子外祖父颜襄的乡学熏陶,乡里的人都称赞她贤淑。颜襄是当时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对君子培育有三大明确的教育原则:一是年少要勤学,否则年长一无所能;二是年老不育人,则死后无人纪念;三是有财富不布施,则穷后无人救助。他的君子教育学说对少年孔子成长及周边乡学,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冉离也是钦慕颜氏的贤淑名声,所以托人前去提亲,决心与颜氏成家后,改正往日的吝啬小气,兴旺冉氏家业。

亲爱的读者,冉离成家后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您继续品读“耕雍好学”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