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拜师受教

27 拜师受教

孔子四十五岁那年,鲁国公室处于三桓把持朝政的动荡之中。孔子一边等待名正言顺的从政时机,一边从事他得心应手的开办私学、教化弟子的工作。这一年,孔子接收了两位后来成长为孔门十哲的优秀弟子,一位是冉耕和冉雍好学多艺的小弟弟冉求,一位是聪明善辩的鲁国少年宰予。他们俩同一年出生,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都是在十六岁这一年拜入孔门,开始了追随孔子的学业生涯。

宰予拜师仪式上的聪明表现,引起了孔子的关注。孔子对宰予和冉求说道:“我已闻知宰予聪明善辩,也还记得多年前冉求跟着两个哥哥前来拜师的伶俐可爱。现在你们都到了束脩为学之年,就请你们俩谈谈齐、鲁两国的为政特点,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冉求朝孔子深施一礼,小心翼翼地回答:“鲁国重视礼乐教化,百姓崇尚周公文化;齐国重视工商发展,民众追求财富增加。我也不知道鲁国和齐国哪种为政风气好,愿意接受夫子教诲,明确学习努力方向。”

宰予听完冉求观点,反驳道:“天道酬勤,国家强盛才是兴霸之道。鲁国过于重视礼乐教化,国力发展明显弱于齐国。所以我觉得,鲁国应该借鉴齐国崇商致富国策,发展经济,才会立于列国不败之地。”

孔子听后,教诲冉求和宰予道:“鲁国重视礼乐教化,百姓相处和睦,少生摩擦之心,纵然经济发展慢一点,也是良性发展。齐国经济固然要强大一些,但急功近利,往往会欲速不达。只是现在鲁国尊君之道不倡,还希望你们要多学习周公礼乐文化。夏商周三代为政文化,博大精深,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是主张周朝的。”[1]宰予和冉求拜谢孔子道:“多谢夫子教诲。”

亲爱的读者,宰予拜入孔门之后,是怎样学习成长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宰予“追问五帝”于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