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困厄卫道

58 困厄卫道

孔门弟子中,挨孔子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敢于直接对孔子表达不满的弟子,也是子路。

这也许是因为子路仅比孔子小九岁,也非主动投奔孔门,而是受到孔子点化,才拜师孔门学习君子之道的。加之他生性耿直,不善恭维,因此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只有子路与孔子形成了这种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方面贴身相随,以命护卫,从未退缩,另一方面他对孔子学说不被列国诸侯认同也深感困惑。这也并非子路一人感受,而是孔门许多弟子的迷惑与抱怨。子路作为孔子的杰出弟子,更多的承担代言人的职责。

比如孔子在陈蔡围困时期,断绝粮食长达七日之久,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面对这种困境,带着很不高兴的神色去问孔子:“夫子,我们都受您教诲,学做君子。君子应该是人见人敬的,竟然也有困窘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泰然答道:“君子行道穷困是难免的,气节志向会坚持不变;小人追逐衣食富贵,遇到穷困便无所不为了。”[19]子路听后恍然大悟,立即出门帮助孔子做通了其他发牢骚的弟子的思想工作。

子路虽受孔子批评最多,却是孔门学说最坚定的护卫者,孔子对此深信不疑,曾对弟子们说过这样的话:“周公治国大道,看来是得不到列国君主实行了,我真想坐着木筏到海外寻找明君。我的弟子们,能够坚定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遗憾的是,子路听到孔子对自己的欣赏,又在同门中沾沾自喜起来。

孔子这次也不客气,当着弟子们的面,批评告诫子路道:“仲由这个人,比我好勇逞强。仲由如果只是对此沾沾自喜,这样发展下去,我看他就没有什么可以令人学习的了。”[20]子路就是在孔子这一次又一次的教诲中,坚定了对孔子学说的信仰,使他在危难时刻,坚定地护卫着孔子。

在通往卫国的古道上,孔子脱困于匡,率弟子急匆匆驾车前行。子路仗剑步行殿后,把所有危险都留给了自己。渐渐地,孔子车队渐行渐远;渐渐地,子路只能循着车队的辙印慢慢前行。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赶了一天路的子路太疲惫了。他在路边遇到一位耕田的老者,连忙拱手问道:“请问老丈,您见到我的老师孔老夫子了吗?”

老者头也不抬地回答:“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继续拄着拐杖锄草。聪明的子路听话听音,判断老者一定见到过孔子过去的车队了,于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老者见子路彬彬有礼,便劝勉道:“他们往西去了。天色已晚,请在我家住一晚,明日再行吧。”于是老者领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招待,并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了这件事情。孔子告诉子路:“这是一位隐者啊。”孔子让子路返回去看看那位老者,子路回去后,却发现老者已经离开了。

子路此时并未被磨难所动摇,而是更加坚定了追随孔子的志向:“不出仕是不合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以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怎么可以抛弃荒废呢?你原本不想玷污自身而隐居不仕,却不知道这是抛弃了君臣治国的大义。君子出来做官为政,为的是尽到造福于民的责任。至于夫子的政治主张不被列国君主采纳,这是我已经知道的了。”[21]

子路自孔子五十五岁那年开始周游列国,就毅然放弃季氏家宰的高官厚禄,一直护卫在孔子身边,受过陈蔡七日绝粮之困,遭遇匡人五日围堵,愈挫意志愈坚,更加坚信孔子的教诲:“君主不经受危难,就不能成就王业;刚烈之士不经受困顿,他们的品行就得不到显扬。怎么知道不是在困厄之时,他们才开始发愤励志的呢?”[22]

亲爱的读者,子路这种跟随孔子历尽磨难、志向不移的品质,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子路作为孔子的忠诚弟子,在孔子多年失意的岁月里,提出了哪些忠告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路“忠谏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