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吃米见仁

3 吃米见仁

颜回“吃米见仁”的故事,发生在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期间。当时孔子居住的陈国,遭到吴国和楚国两大强国的轮番征讨。楚昭王带兵伐吴救陈,了解到孔子在陈国不得志的情况。楚昭王对孔子的正直人品与诗书礼乐的治国主张仰慕已久,很想改变楚国以武治国的方略,觉得孔子是实现他楚国新政的理想人选,于是向孔子发出了赴楚重用的邀请。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陈国、宋国等国处处碰壁,没有国君接纳他的治国主张,便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楚昭王。楚昭王这次抗吴救陈,虽然占卜不吉利,但是为了履行保护陈国的盟约,不顾群臣劝阻,亲自领兵救援陈国。行军途中,楚昭王得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之神作怪,要楚昭王祭祀。大臣们都同意这种说法,要去祭祀黄河之神。楚昭王却反驳道:“古代圣明君主规定的祭祀制度,祭祀不能越出本国山川。长江、汉水、睢(suī)水、漳水,是楚国的江水。我的祸福,不会超过这些地方。”于是就没去祭祀黄河之神。占卜的人又出主意道:“大王也可以通过禳(ráng)祭,把病转移到您的属下令尹、司马等大臣身上。”要知道,那时候的人是非常迷信占卜祭祀的,但楚昭王却不盲信,坚定地说:“把我的病转移到大臣身上,犹如把人的腹心疾病转移到大腿胳臂上,对楚国有什么好处?我没有重大的过错,上天能让我死去吗?我如果有罪就该受到处罚,又能移到哪里去呢?”于是就不去禳祭。[11]

孔子对楚昭王的这些睿智的举动非常欣赏,接到楚昭王的邀请自然很高兴,急忙带领弟子们赶赴楚国。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知道孔子富有治国才能,担心楚国重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就在孔子带弟子去楚国的路上,派兵围困了他们整整七天。孔子的弟子们饿得都直不起腰了。幸亏子贡机灵,偷偷换回了一石米。由于饥饿难忍,大家都无力干活,只有颜回强打起精神,劝子路和他一同在一间破屋子里煮起米来。其间,颜回发现有块木灰掉进锅中,感觉不干净,就把弄脏的米粒与子路分吃了。正巧,子贡从井边看到了颜回吃米的举动,心想:好你个颜回!平时夫子总是夸你品德高尚,谁知你假仁假义,趁着大家不注意,竟和子路偷吃起米来。子路处事鲁莽,可以原谅,你颜回这样做就不地道了。夫子总让大家学习你严于律己的美德,看来他老人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子贡悄悄走进孔子屋里问道:“请问夫子,仁义正直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操守吗?颜回不是这样的人吧?”孔子听了一愣,回答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告诉我他做了什么。”子贡便把看见颜回偷吃米的事向孔子讲了一遍。孔子听了,沉思片刻,半信半疑地对子贡说:“你把颜回叫来,我考察一下再说。”

颜回来到孔子屋里,孔子说:“回啊,我要祭祀先人,保佑大家平安,请你把做好的米饭拿进来用吧。”颜回听了,马上摇头答道:“夫子,我做的米饭不能用来祭祀。因为我看到有灰尘落入米中,虽然我捡起来吃到肚里,可是做好的米饭已经不干净了。夫子您说过,如果用不干净的东西祭祀,就是对先人的不敬啊!”孔子听后,赞许地拉着颜回的手说:“回啊,你真是我的好弟子!以前你曾问仁于我,今日你当之无愧,可称仁德之人了。”说完,他立即把子贡和其他弟子召进屋里,简单说明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朗声说道:“颜回是我的好弟子!人前人后,言行一致,合于仁德。今后,我是不会怀疑他的德行了。”子贡从此对颜回真正佩服起来,和其他弟子一起,尊颜回为孔子的首席弟子了。[12]

亲爱的读者,读完颜回困苦危难境遇“吃米见仁”的成长故事,您是否还想了解颜回的人生志向呢?请您继续品读颜回“谦逊言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