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贤哉回也
孔子在与颜回的父亲颜路交流时,曾为颜回抱不平道:“颜回的学问和道德都是很好的,可是却一直穷得很;端木赐常常不安分做学问,喜欢囤货经商,猜测市场行情,竟然每每都猜对了。上天对颜回真是不公平啊!”[28]颜路安慰孔子道:“我和儿子颜回,都愿跟从夫子学习修身为学之道,虽穷无怨;以后愿意继续潜心向学,安贫乐道。”孔子感慨良久,继续对颜路说道:“端木赐曾问我如何看待贫穷而不奉承、富贵而不骄傲,我教导他不如贫穷乐道、富贵好礼更胜一筹[29]。现在遍观我的弟子们,他们都还停留在厌恶贫穷、羡慕富贵的一般人水平[30]。在我看来,唯有你们父子和我的弟子原宪,才算得上是真心安贫乐道的君子啊!”
公元前484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一年,三十八岁的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此时的颜回虽然名声显赫,却不出仕,仍把主要精力用于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编著《春秋》上。颜回在整理孔子交给他的典籍时,不限于一般的誊抄与记录,而是着重于考证,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考,去伪存真。
子路有次自卫返鲁,约着鲁国季氏宰冉求(冉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和受齐君之托到鲁国访问的子贡一起来看望孔子。子路向孔子提议去看看年龄比他小、学问比他深、德行比他高、对他帮助特别大的颜回师弟。孔子欣然答应,带着子路、冉求、子贡等一帮弟子来到了颜回的住处。只见在鲁国曲阜城郊,一幢泥土垒成的荒芜院落前,有几株银杏树长得正旺,金秋时节满树的金色叶片,为这破败院落带来了勃勃生机,仿佛预示着孔门儒家学说的顽强生命力。
院门仿佛知道有客来访,悄然打开。颜回抱着一捆书简正要送往孔子宅院。他刚刚迈出大门,抬头正好看到不远处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十几辆车向自己家驶来。颜回非常高兴地请出父亲颜路,一块在院落里接待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孔子看到颜回身处陋室还那样怡然自得,痴迷学问研究,不禁脱口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饭,一瓢水,身居陋巷,别人难忍穷苦之忧,颜回却能乐在其中。贤哉,回也![31]如果仲由、端木赐、冉求算得上‘好学 的话,那颜回就可以称得上是‘乐学’了。”自此,颜回所住街道即得名为“陋巷”,一直沿用至今。
颜回在跟随孔子归鲁的人生最后岁月里,也和孔子一样,在鲁国内外有着巨大声望。鲁国君臣常常向颜回请教学问,颜回也能给予非常高明的指点。鲁国大夫孟懿子曾向颜回请教道:“仁者说出一个字,也必定有益于仁德、智慧的实施,您能说给我听听吗?”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深得孔子学说要义的颜回从容不迫地回答:“一言而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益于仁,莫如恕。明白了不能干什么,也就明白了该干什么。”孟懿子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您的话既仁且智。您是一名真正的君子啊!”[32]
亲爱的读者,据专家考证,颜回在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闲暇之余,也接受了孔子推荐给自己的门生,给他们讲学,传授儒学六经,扩展儒学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颜回是怎么走到生命尽头的?他的死给孔子带来了怎样巨大的打击?请您继续品读“子哭之恸”这则令人伤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