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迎孔归鲁

48 迎孔归鲁

鲁哀公接到冉求抗击齐军获胜的战报,非常高兴,连忙约孟孙氏、叔孙氏等大臣一块出席欢迎季康子和冉求得胜回国的欢迎仪式。只是孟孙氏军队这次打了败仗,孟孙氏无颜出门。他很后悔自己不该过分自私,为保存实力不让儿子听从冉求统一指挥,结果吃了败仗。鲁哀公在迎接鲁军凯旋仪式上,看到季康子身后一身戎装、威武雄壮的冉求,禁不住夸奖道:“鲁国季氏执政,得保国家稳定发展。今后有冉求辅政,定会协助季氏振兴鲁国军威,再不用惧怕齐国侵犯了。”

再说季康子得胜回国,在孟孙两家面前得意扬扬,在国君面前也有些沾沾自喜。他听了冉求长矛破敌胜策后,对冉求更为欣赏,好奇地问道:“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求率直地回答:“我是从孔老夫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你的老师——孔老夫子,有那么大的能力、那么多的本事吗?”冉求真诚地劝说季康子道:“夫子贤能,可谓圣人。用,则必有成;成,则益百姓。现在咱鲁国有夫子这样的圣人不用,想治好国家,就好像人往后退却想超越前面的人,是不可能的。”季康子下定决心道:“那么,我想禀告国君,请他老人家回到鲁国,可以吗?”冉求回答道:“可以是可以,就是请您和国君不要再信小人谗言又冷淡他就是了。”于是,季康子禀告鲁哀公后,派遣了公华、公宾、公林三位代表,带着重礼,前往卫国迎请孔子回到了鲁国。可以说,冉求是迎请孔子回国的最大功臣。

冉求在季康子手下辅政,其间他也曾按照子贡嘱托,向季康子提出迎请孔子回归鲁国的建议,季康子并不热心。这次,终于实现了子贡提出的迎请孔子回国的心愿。[3]在冉求的心目中,领军战胜齐军固然可喜,但更令他欣喜的,也是更加获得孔门弟子赞赏的,是他赢得了季康子对他老师孔子的敬重。

公元前484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一年,对于孔子来说,是周游列国十四载最得意的一个年份。自己的得意门生子贡,在吴国和鲁国联合战胜齐国的艾陵之战中,立下外交大功。鲁国在吴国的兵力支持下大败齐军,俘虏了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将领,俘获革车八百辆,消灭甲士三千。同年,孔子的得意弟子冉求率领季氏军队,为季康子执政抗齐打了一场胜仗。冉求实现了劝说季康子迎请孔子回国的愿望。鲁国一次性委派三位使者赴卫恭请孔子回国,表明了迎请孔子归鲁的殷切意愿。孔子毅然辞别了卫国重臣孔圉(yǔ)(谥号“文”,人称“孔文子”)的盛情挽留,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国都曲阜。

孔子回到国都的那一天,曲阜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迎接孔子回归鲁国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执政大臣季康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臣到城门迎接,鲁哀公亲自走出宫门下阶相迎。孔门弟子颜回、闵子骞、冉雍、宰予、子贡、冉求、子路、子游、子夏、樊迟、有若、子张、曾参、公西华等弟子簇拥孔子左右,真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但见饱经风霜的孔子神色凝重,频频对欢迎他的大臣民众拱手致谢。

孔子在见到鲁哀公的时候,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他和鲁哀公会心地相视一笑,似乎预示着共事必能善始善终。鲁哀公搀扶起跪拜的孔子,谦和地拉着孔子的双手,端详着孔子饱经风霜的睿智脸庞,由衷地感慨道:“鲁国有夫子您和阳虎两位智者。阳虎有才无德,野心膨胀,最终落得叛国逃亡的下场。夫子您仁德忠厚,有谦谦君子之风,始终为振兴鲁国率领弟子竭尽全力。今天能够迎请夫子您回国,真可以说是迎回了鲁国丢失的一件国宝啊!我已经征求季氏大臣同意,以国君的名义赐封您‘国老’尊号。”孔子向鲁哀公深施一礼,恭敬地回答:“孔丘在外漂泊十四载,一直未曾忘却自己的鲁人身份。我如今落叶归根,愿尽微薄之力,与一众弟子为振兴鲁国效力。感谢君上率众大臣、国人对我回国的欢迎盛情。”

亲爱的读者,回到鲁国的孔子已是六十八岁高龄。冉求迎请孔子回国后,和孔子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您继续品读冉求“婉拒劝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