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拦车拜师
卫灵公郊迎孔子的礼仪之举,也感动了卫国的国人。许多国人在卫兵的外围观看了这一隆重的“迎孔”活动。这里面就有一位年方十五岁的卫国温地少年。此人虽然身上穿的是几年前的破旧衣服,衣服看起来过于短小,很不合体,单薄的身子也有些瘦弱,但是面庞俊朗,一双聪慧的大眼睛机灵有神。这位少年已经来到国都帝丘好几天了,一直盼望着自己仰慕的孔子能快一点回到国都,好实现自己几年前就立下的拜师梦想。这位执着的少年跟着孔子的车队来到大夫蘧伯玉的大院,要进门拜师,可是被卫灵公派来的门卫拦了下来,只好就近继续等待。
卫灵公请孔子先好好休息几天,然后君臣再从容交流。第二天,孔子便在冉求的陪同下,参观了帝丘的市容市貌。就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炊饼小吃的,有开衣物店铺的,有卖牛马车件的……孔子望着街道上一派繁华的景象,禁不住感叹道:“好繁华的都市,好稠密的人口!”驾车的冉求听到孔子的感叹,连忙请教道:“卫国既然人口众多,又该怎么进一步治理呢?”孔子充满期待地回答:“要先让国人富足起来。”冉求还不满足,进一步追问:“百姓富足了,又该怎么进一步治理呢?”孔子充满信心地回答道:“以礼乐教化百姓,以忠信治理国人。”[4]
孔子和冉求正在交流的时候,车子忽然停了下来。冉求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少年拽住马的缰绳,拦住了他们的车子。冉求打量着这位衣着破旧窄小、身材瘦弱的陌生少年,不解地问:“你是何人?为何拦车?”少年退后数步,跪拜于地,说道:“请问车上可是名扬天下的孔老夫子吗?后生我卜氏名商,卫国温地人士,今年十有五岁,自幼喜学诗书,仰慕礼乐。近期打听到夫子归卫,故昨日即在此等候。早闻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5],恳请拜孔老夫子为师,做孔门弟子。”孔子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少年,虽然是一副贫寒模样,却掩盖不住他求知若渴的神情,再看看他手里攥着的一札快要散开的竹简,顿时生起了惜才之心,微笑着问:“你手里所拿何书?”子夏答道:“《诗》也。”
孔子接着问:“你能诵背《河广》一诗吗?”子夏张口朗诵起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冉求接着与子夏共诵道: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6]
孔子听着子夏与冉求的吟诵,不禁触动了他的思乡情怀:自己虽为鲁人,祖籍却是宋国。宋人是殷商的后代。面对这个姓卜名商的少年,孔子一下子就有了一种亲近感,问道:“商,你有字了吗?”子夏恭敬地回答:“商未及冠,故未有字,还请孔老夫子赐字。”孔子沉吟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7]殷即商也,既然商礼取于夏礼,我看就为你取字‘子夏’吧。”
冉求连忙向跪在地上的子夏祝贺:“孔老夫子赐给你字,就是收你为徒了。”子夏难掩激动的心情,对着孔子连拜三下:“多谢夫子收我为弟子。商一定谨记夫子教诲,习学夏商周三代之礼,誓做有为君子。”子夏这前后拜师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吸引了不少街道上来往的人驻足围观。当大家看到子夏拜孔子为师成功的时候,不禁纷纷鼓掌祝贺起来。
亲爱的读者,子夏是怎样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追随孔子“再次离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