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又见曾参

100 又见曾参

不多日,子思驾车运载着《论语》和《中庸》竹简,从卫国回到了鲁国,来到曾参讲学居住的地方。此时正值公元前435年的暮春时节,曾参居所草长莺飞,鲜花盛开,好一派万物生长的旺盛景象。但当子思见到已被弟子称呼“曾子”的曾叔时,七十一岁的曾参也已是风烛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子思与曾参施礼毕,充满爱戴地说道:“曾叔年事已高,恳请您多多保重身体。孔伋我很钦佩您为孝道忍痛休妻,很感动您为儿子亲情着想,一直没有再成家。看到您的儿子和弟子围绕在您老身旁侍奉听教,我爷爷在天之灵也会备感欣慰的。现在我已经把您和爷爷诸多弟子汇集的孔门师徒句章,辑录成《论语》二十篇,听说我早年去世的端木叔的弟子们在齐国将《论语》辑录成二十二篇,我在魏国的卜商叔将《论语》辑录成二十一篇。我这次来就是想请您看看我编辑的《论语》稿样是否合适?这也算是咱们鲁国版的《论语》吧。”

曾参展开子思定稿的《论语》竹简,一篇一篇地浏览着这些孔子在世的教诲章句,诸位学兄问诸夫子的学问切磋,夫子去世后他与子夏、子游、子张等孔门弟子的学问争论,感慨万千,欣慰地说道:“昔时夫子去世后,有孔门弟子欲立有若,像对待孔老夫子那样侍奉。我坚决反对,坚信自生民以来,未有圣如夫子者。夫子的学问道德如同经长江、汉江水洗涤过一样,经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得没有任何人可以比得上!现在我看你编纂《论语》已经大成,颇觉由你传播孔门之学有望了。《论语》里称‘有子’尚可;称我为‘曾子’,怎么可以呢?称‘参’或‘子舆’足矣。我听说你多年做‘中庸’大论,以阐释夫子‘中庸之道’,《中庸》大作杀青否?”

子思应声道:“曾叔您以孝为本,所作《孝经》,天下君子无不践行;以学为体,《大学》至善之道皆备;维护夫子圣人地位,已成天下美谈。您终生宗法孔圣之道,可谓‘宗圣’矣,称您“曾子”,不也是可以的吗?”说完他马上向曾参呈递上自己的《中庸》书简。曾参打开子思的《中庸》篇章,轻声诵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当他读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时候,拍案赞赏道:“君子慎独,率性至真,乃真君子也。好!孔伋学问,已吃透孔门儒学真谛。由你传播孔圣之学,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当子思提议陪同曾参去魏国看望双目失明的子夏时,曾参咳嗽几声,长叹道:“如今圣人门下教授孔门儒学的人,唯有我和子夏了。我已年过七十,身体每况愈下。趁我还能喘气,就请你陪我去魏国看看我的子夏老友吧。”

公元前435年初夏时节,曾参在孔子嫡孙子思的陪同下,来到了魏国子夏所在的西河学馆,探望已双目失明、离群索居的同门老友子夏。

魏文侯听说各国敬仰的鲁国大学者曾参和孔圣人嫡孙子思到访,非常高兴,特地赶来接见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劝说子夏先生振作起来。子夏虽然不愿见客,独自忧伤,但听说古稀之年的老友曾参和自己先师孔子嫡孙子思前来探望自己,非常感动,同意弟子及其孙儿服侍自己修面、挽发、换衣,拄杖接待自己的老友。

这次三位文化巨人与魏文侯的会见,是传承孔门学说的重要里程碑。四十九岁的子思自幼在儒学环境中耳濡目染,勤学好问,已经著述《中庸》代表作。如今,子思陪同著述了《孝经》《大学》、七十一岁高龄的曾参,前来魏国探望同门学友七十三岁高龄的子夏。已近不惑之年的魏国君主魏斯励精图治、君明臣贤,亲自光临魏国西河学派三百余名学子公推的领袖子夏的居所,陪同子夏会见曾参和子思,的确是一段值得史书记载的儒学佳话。

子夏见到曾参,两位古稀之年的老友心情分外激动,回首往昔求学传道生涯,难以自制,唏嘘不已。这感情至深的场面,深深打动了魏文侯。魏文侯劝慰道:“两位孔门圣人贤徒,毕生追随孔夫子为学传道、周游列国,践行孔夫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4]的圣人之道,名满天下,列国学子心向往之。请勿过于劳心往事,忧伤悲戚。还望曾子和孔伋两位儒学贤者,多在魏国居住些日子,我们魏国学子将会以此为荣,多受教诲。”

曾参非常同情子夏因为死了儿子而哭瞎了眼睛,安慰子夏说:“我听说,朋友丧失了视力,应该为他难过地哭一场。因此,我和老友子夏见面,未言先泣,还望魏君海涵。”子夏听到曾参的安慰,也红肿着眼睛说:“天啊!我是无罪的,上天为什么让我早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落得晚景悲凉的下场!”

魏文侯接话道:“子夏先生的遭遇,我们都深表同情,但都无力劝说他解脱出来,还望曾老夫子能向子夏先生进言劝说,助他振作起来。”曾参一听,认为仅表同情,肯定无法将子夏带出悲伤的情绪,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他故作动气,责备子夏道:“子夏!你怎么能说自己是无罪的呢?我和你都在洙水、泗水之间跟着我们的孔老夫子学习本领,年纪大了,你就回到了西河地区,也没听说你如何颂扬孔老夫子,倒是使西河的学子把你比作我们的夫子,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双亲去世,居丧期间,你也没有让当地居民看到你有什么振作的表现,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死了儿子,你就哭瞎了眼睛,说明你把儿子看得比长辈还重要,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我就说这三条吧,你扪心自问,怎么会是没有罪过呢?”[85]

子夏听后,回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屡遭磨难,从未顾影自怜,怨天尤人,反而教诲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觉得不能再沉湎于对自己人生不幸的自怨自艾了,必须像孔子一样,以天下为先,以推行周公之道为毕生大任,助力魏君人文教化、富国强兵。曾参之言如一剂猛药,子夏听后顿觉心境豁然开朗,一下子挺直了身体,丢下一直拄着的手杖,拱手拜谢曾参道:“感谢老友良言相劝。我错了!我错了!我哀伤日久,不能再这样了。我离开朋友而独居,时间也太久了!我要继续投入西河学馆讲学事业,弘扬孔老夫子儒学之道。”

子思看到两位前辈真诚的交流,非常感动地说:“晚辈看到两位孔门前辈相言甚欢,真替爷爷在天之灵倍感欣喜。晚辈心悦诚服,愿以‘子’敬称二位前辈。我的《中庸》书论已受曾子点拨,这次来魏国,既是看望卜子身体,更愿能够得到卜子指教。听说卜子《论语》二十一篇已在魏国广为传播,端木子的齐国弟子编纂的《论语》二十二篇也在齐国到处传诵,我在曾子指导下的《论语》二十篇已经得到鲁君御笔赐名,现在呈递给卜子,聆听指教。”

魏文侯听到子思此言,击掌赞赏道:“孔子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化天下三千弟子;曾子、卜子二贤,传播孔门儒学终生不辍,教化列国百千弟子;今孔门之后孔伋钦定《论语》,著述《中庸》,更加弘扬孔门儒学圣贤之道,真是我华夏文化大幸。寡人定当奉您三位为宗师,诚邀三位定居魏国,弘扬孔子精神,传播儒学之道。”

曾参、子夏和子思朝夕相处一月,看到子夏确实恢复了精神,振作了意志,非常高兴。曾子自感身体衰弱,来日无多,所以和子思谢绝了魏文侯的盛情挽留,辞别子夏,在子思的陪同下,很快回到了鲁国。

孔子去世后,继曾子、子夏之后,孔门儒学的传承,就由子思接替下去。子思慧眼识才,又将继续光大儒学的衣钵传递给了孟子,从而形成了我国先秦时期发展比较成熟的孔孟儒家学说。

亲爱的读者,孔门十哲的百则成长故事,到这里就画上句号了。孔子儒学弘扬人伦大道,倡导孝悌忠信,虽经秦代暴政摧残,然自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为统治者所奉行。《孔门十哲》所突显的孔子“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情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支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人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下去,共铸中华民族美好家风、校风、国风。

【注释】

[1]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7章。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2]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10章。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3]出自《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19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9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5]出自《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4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河广》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两段诗文的译文是:谁说黄河广又宽?一条苇筏可到达。谁说宋国遥又远?踮起脚尖可看见。谁说黄河广又宽?竟难容下小木船。谁说宋国遥又远?不用一早就能到。

[7]出自《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23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8]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1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9]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0]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23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

[11]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5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2]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2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8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4]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13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5]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13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6]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17]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8]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困誓第二十二》。

[19]本故事参考《韩诗外传卷第六·第二十章》。

[20]参见《论语译注·泰伯篇第八》第8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1]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3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22]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4章。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3]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5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4]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5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5]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22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6]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6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参考《孝经》首章。

[28]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二·致思第八》。

[30]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17章。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1]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10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32]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6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3]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四·六本第十五》。

[34]《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17章。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35]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36]参考《周易》前言。

[37]本故事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四·六本第十五》。

[38]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5章。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39]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40]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9章。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41]参见《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

[42]参考《左传·哀公十四年》。

[43]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23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44]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24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5]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25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46]参考《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上》。

[47]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4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48]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9]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29章。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50]参考《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上》。

[51]参考《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上》。

[52]出自《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6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3]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54]参考《韩诗外传卷第九·第二十九章》。

[55]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56]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29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57]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8]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9]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3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60]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23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61]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1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2]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6章。

[63]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12章。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64]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4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65]参考《礼记译注·檀弓上第三》。

[66]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2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7]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9章。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68]参考《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

[69]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12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0]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13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71]参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72]参见《论语·颜渊》第5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73]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74]出自《礼记·乐记第十九》。

[75]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76]参考《荀子·大略》。

[77]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2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8]参考《史记·魏世家第十四》。

[79]参见《论语译注·泰伯篇第八》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0]见《孔丛子·卷一·论书第二》。

[81]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7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2]参见《论语译注·季氏篇第十六》第11章。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83]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5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4]参见《论语·述而》第2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5]参考《礼记·檀弓上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