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居卫论道
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只是看重孔子的名声,并不认同孔子的治国理念,所以一直没有重用孔子。后来,卫灵公的太子蒯聩(kuǎì kuì)刺杀夫人南子未遂,吓得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出逃在外的太子蒯聩和他仍在卫国的儿子辄(zhé)都想继位。南子的儿子郢(yǐng)不想介入卫国君位继位之争,于是蒯聩的儿子辄抢先继位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卫出公刚即位的时候,还想重用孔子,于是拜托孔子最信任的弟子子路、子贡和冉求前来征询孔子施政之策。子路非常高兴,带着子贡和冉求一块兴冲冲地来找孔子报喜:“夫子您好。现在卫君已经继位,非常敬重您老人家。他让我们三人前来向您请教治理卫国之策。请您说说,治理当下的卫国,首先该从哪里着手呢?”孔子沉思半晌,郑重其事地对子路说道:“卫国君位刚刚交替,我觉得首先要正定名分吧。”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他觉得应该赶快推出教化百姓、强大军队之策,绝没想到孔子会是这样的思路,非常不屑地脱口而出:“我的老夫子,你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了吗?新任卫君已经继位,又有什么名分需要正定呢?”
孔子和子路历来直来直去,对于子路如此粗野,也毫不客气地守着子贡和冉求训斥道:“仲由,你怎么能这样鲁莽!我来告诉你,赐和求也一块听着: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一定要采取保留态度。名分不正,就不能对外言之成理;名分不能言之成理,行动措施就不可能搞好;行动措施不能搞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恐不安,手足无措。所以君子治国,一定要符合周公礼乐之道,言之成理;言之成理,政策措施就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不可以有一点马虎!你们三位弟子,回去好好想想我对你们说的这番话吧。你们在卫国从政,要抓住为政的根本,不可不谨慎啊!”[30]
子路、子贡和冉求从孔子屋里出来,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去回复卫出公。冉求不解地问道:“刚才咱三人都听了夫子‘名正言顺’的教导,可是你们两人听出咱们的夫子赞成卫君吗?他会出来辅佐卫君吗?”子路听了,摇摇头。还是子贡聪明,安慰他们两人道:“你俩不要着急,我进去问问夫子的意思。”于是子贡再次进到孔子屋里,问孔子道:“请问夫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进一步追问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了呢?”孔子坚定地答道:“伯夷、叔齐,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你们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做忠信仁义君子。”[31]子贡感谢孔子指教后,来到院子里对子路和冉求说:“我以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之位请教夫子,夫子赞同他们的仁让义举。现在国君和他父亲争夺君位,我可以断定,夫子是不会认同的。所以,请子路兄代我和冉求回复卫君,就说夫子想让弟子们大有作为,就不亲自出山了。”
亲爱的读者,孔子“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至今仍对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孔子对子路这次“名正言顺”的教诲,会对子路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路“坚守大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