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争鸣丧期
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动荡不安的周游列国生活,回到了自己一直眷恋着的鲁国曲阜。此时的孔子,名声显赫,被国人及列国慕名来访者尊称为“国老”“圣人”。
有一天,子贡和冉求正在向孔子请教婚丧礼仪,宰予听说后,也赶忙来向孔子讨教。子贡对冉求说道:“你现在身为季氏宰,劳苦功高,深受季氏器重。面对孝道不倡的鲁国权贵,为何不推行夫子三年之丧的礼仪呢?让子女在思亲的三年守丧中,更加坚定父慈子敬、母爱子孝的人伦之道啊!”
冉求叹了口气说:“夫子倡导的三年丧期之礼,的确有助于孝道教化。但鲁国上自公侯下至大夫,多不守三年丧期。他们觉得丧期不在长短,只要尽到思亲之哀就行了。上行下效,普通士民阶层,就更加难以推行三年丧期礼仪了。”
子贡宽解冉求道:“不过,在咱夫子的率先垂范和大力教化下,闵子骞、子夏等同门皆已遵从夫子倡导的三年之丧了。相信天下后世会有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遵行三年丧葬之礼的。”孔子听后,刚才微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
这时,坐在一旁的宰予插话了:“夫子,我在和鲁国大夫的交流中,听到一种丧期观点,觉得颇有道理。”孔子听后点点头,示意宰予说下去。宰予继续说道:“为死去的父母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吧?君子如果因守丧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定会被废弃;君子如果因守丧三年不奏音乐,音乐技能必定会丧失。守丧一年,去年的旧谷吃完了,新谷也已收获,打火用的燧木也经过了一个轮回。大家觉得守丧一年就可以了。敢问此说有理否?”
孔子并未正面回答,而是启发宰予道:“如果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能感到安稳吗?”
宰予挠了挠头,诚实地答道:“不坏礼乐,一年思亲,日月非短,言之成理,我心里觉得应该安稳了。”
孔子见自己的引导并未扭转宰予的看法,也不再勉强宰予非得遵从自己三年丧期之礼了,不悦道:“你既然觉得心里安稳,就去实行吧!我认可的守孝君子,吃美味的食品不会觉得香甜,听美妙的音乐不会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会觉得舒适,所以他们不会像你说的这样做。如今你既然觉得心里安稳,就去实行吧!正好闵损、卜商居处不远,你可以和他们就三年丧礼再去交流。”孔子见宰予出门,就让子贡、冉求对刚才宰予的丧期说辞表达一下各自的看法。子贡先说道:“宰予一年丧期之说虽言之成理,但不合夫子之道。我是不同意他的丧期观点的。”冉求小心回答:“虽然国人很少有守三年之丧的,但我赞同夫子教诲,定当谨守父母丧期三年之礼。”
孔子听后,欣慰地点点头,感慨道:“宰予真是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怀抱,我们儒家因此才倡导替父母守孝三年。我们儒家仁义爱人,孝亲三年守丧之礼,理应如此,理应通行天下。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的爱护吗?”[10]孔子说完后又嘱咐子贡和冉求道:“希望你们众弟子,要谨守父母三年丧期之礼。我们儒学讲究礼至才能德归,德归方能成仁的道理啊!”
亲爱的读者,这个故事里的孔子和宰予,您觉得到底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呢?古代社会强调子女为去世父母守丧三年的孝期,是封建社会伦理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更强调生前尽孝、死后薄葬的现代丧葬礼仪。您不觉得宰予比之子贡、冉求,在社会教化方面,更有移风易俗的创新精神吗?宰予不仅跟随孔子学习,还积极投身到鲁国政务之中。请您继续品读“哀公问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