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人生结局

34 人生结局

宰予在齐国观政期间,曾经悄悄地回到鲁国,看望他敬重想念的孔子。他还给孔子讲过齐国朝臣献蛇毒药方给齐国重臣梁丘据的趣事。

宰予向孔子汇报道:“弟子这次访齐,碰到一件趣事。齐国重臣梁丘据被毒蛇咬伤,一个月后方才痊愈。梁丘据参加朝会时,正好我也在朝见行列。齐国大夫朝臣纷纷向梁丘据痊愈表示祝贺,好多人还献出各自搜集到的治疗蛇毒的药方。我当时就批评那些献药方的人说:‘你们献药方,是为了治病。现在梁大夫蛇伤已好,药方还有什么用处呢?难道是想梁大夫再被蛇咬伤吗?’那些人听了,都沉默无言。夫子,弟子这样说,你觉得如何?”

孔子听后沉思片刻,教诲宰予道:“中庸之道,待人贵在仁爱和气。宰予你这样说话,虽显机智,却少厚道啊!且不说那些献药方者确有讨好梁大夫之意,却也为以后再被蛇咬伤的人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你却把献药方的人和接受药方的梁大夫都得罪了。虽然你很机智,但要以仁为先啊!”

宰予听了,恍然大悟,跪谢孔子道:“夫子教导,弟子一定谨记。我今后一定以仁为先,践行仁爱之道。”[13]

宰予的人生结局是怎么样的呢?《史记》和《孟子》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里记载:子我是齐简公宠臣监止的宗人,因为和齐简公大臣田常争权,监止和子我两人都被田常之徒追杀。由于宰予曾到齐国为官,他的字是“子我”,《史记》作者司马迁就将监止的宗人“子我”误认作孔门弟子宰予,所以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这样记载宰予的生命结局:宰予做齐国临淄的大夫,和田常作乱,因此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羞耻。

《孟子·公孙丑上》对宰予也有明确的记载。孟子了解到,孔子去世后,宰予曾和子贡、有若一块评价孔子,宰予评价孔子“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距离宰予生活的年代比司马迁更近,也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由此可知,宰予不是死于齐国内乱,更不会死于孔子之前。

亲爱的读者,据专家考证,齐国田常之乱前后,宰予都是站在齐简公的立场上参与齐国政务的。他坚持孔子反对权臣架空国君的理念,认为田常即使功劳再大,也不能凌驾于国君之上。田常弑杀齐简公后,宰予为避免田常迫害,连夜逃出齐都临淄,日夜兼程回到鲁都曲阜,向他最尊敬的老师孔子报告了田常弑杀齐君的罪行。

孔子听后,义愤填膺,这就产生了《论语·宪问》第21章记载:孔子沐浴而朝,请求鲁哀公和三桓大夫出兵讨伐齐国乱臣陈成子。《论语》所说的“陈成子”,其祖上是自陈国避祸逃到齐国的国君公子,为避姓改为田氏,受到当时的齐桓公重用,世代在齐国为官。孔子主张讨伐的陈成子,即上文所说的田常,又称田成子。孔子请求鲁国讨伐陈成子受挫后,觉得宰予得罪了鲁、齐两国执政大臣,他们都有加害宰予的企图,干脆就让宰予隐姓埋名,做隐士去了。

宰予就像他的老师孔子一生难获重用一样,也因为鲜明的忠君爱国志向,不为鲁国、齐国权贵所容,只好将后半生纵情于山水,在隐居生活中体悟孔夫子的儒家学说了。

【注释】

[1]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14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五帝德第二十三》。

[3]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10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在厄第二十》。

[5]参见《论语译注·里仁篇第四》第5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8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7]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26章。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8]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9]参考《孔丛子·卷一·记义第三》。

[10]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21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1]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21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参见《论语译注·季氏篇第十六》第3章。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13]参考《孔丛子·卷一·嘉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