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争鸣子张

89 争鸣子张

孔子去世的前几年,他的弟子们聚墓而居,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孔庙扩建工程,以便对孔子生前用品分类摆放展示。二是继续整理完善孔子的儒家学说著作:安排指导弟子门人誊抄六艺经书样本,以备对外讲学使用;整理孔子教化弟子的至理名言章句,辑录《论语》;回忆撰写孔子与国君、大臣及弟子问政、问学、问仁等方面的交流故事,辑录《孔子家语》。三是接待前来访问的列国大夫,特别是接待前来访问的学者、前来求学的士子。在这个过程中,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孔门晚辈弟子,都招收了越来越多的弟子,开始像孔子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弘扬儒家学说了。

子夏和子张这两位孔门晚辈优秀弟子,在孔子生前,就开始在孔子面前进行学术争论了。有一次,孔子路过康子,子夏和子张跟从。子夏和子张请孔子入座,两人整日就学问辩论,始终难分胜败。子夏说着说着,言语就变得狭隘,脸色也变得难看。子张说:“你是曾见过咱们夫子辩论时的神态的。夫子是这个样子的:言辞缓缓,虽然内容是辩论,但很和悦;威仪恭敬,先听取别人的论述,自己恭敬沉默,得理饶人,不会占理而狂。这样的德行像崇山一样高广,像大地一样无际,这是君子之道所在。然而,小人在议论时,认为只有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一定要说别人的过失。瞪起眼睛,抓着手腕,很是激动。言语迅速,驳斥所有与自己不相合的观点,眼睛通红。一旦侥幸辩胜了,大喜狂笑,威仪不堪入目,言辞也鄙陋粗俗,所以君子看不起这样的人。”[54]子夏对子张这样的反击,据理力争:“辩论双方的仪态神色,并不能取代辩论内容的正确与否。你这样节外生枝,就离开了我们辩论观点的本身。”

孔子对于子夏和子张关于“孝”和“慈”主从观点的争论,并没有给出定论。子贡对此比较性急,他很想知道子夏和子张到底谁更高明,就急切问孔子道:“师与商这两个人,谁更强一些?”孔子沉思片刻回答:“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继续追问:“那么,师要强一些吗?”孔子慨叹道:“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55]中庸这种道德,才应该是最高的,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56]你们应该追求中庸这种至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去世后,子夏和子张的争论,进一步在他们的弟子层面延续。公元前469年,孔门弟子及其门人在孔子诞辰这一天,齐聚孔子墓前祭奠追思先师。

子夏和子张的门人聚在一起,谈起了如何结交朋友的话题。子夏的门人主张子夏的观点:无友不如己者[57],志同道合者方能为友。子张的门人主张子张的观点:泛爱众,而亲仁[58],应该与所有的人交朋友。双方门人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正好子张走过来了。子夏的门人便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问道:“你们的老师子夏,是怎么教导你们的?”子夏门人答道:“卜子说过,朋友应该志同道合,可以交的就去交他,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听后摇了摇头,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同情无能的人。我是非常好的人吗,为什么对别人不能容纳呢?我是不贤能的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59]

子夏的门人听后,觉得挺有道理,回去向子夏报告了双方门人及子张关于结交朋友的观点。子夏听后,笑着说:“子张虽言之有理,却将交友误为成友。君子爱人而亲民,是孔老夫子的教诲。只是交往未必就能成为朋友。当年子贡曾向夫子问友。夫子是这样教诲的:‘忠心劝告,善意引导,如不听从,不要强求,避免受辱。’[60]所以夫子才常教导大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1]这个“朋”字就是指有相同志趣的同道之人,如果道就不同,则难以结交为朋啊!”

亲爱的读者,读了子夏和子张及其门人争鸣的故事,您是否还想了解一下子夏和同门子游的争论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争鸣子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