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小行人”
子夏跟随孔子回到了自己的母邦卫国。此时卫出公已经继位三年,卫国的政治格局大致稳定下来。卫出公也很想有所作为,对于孔子的到来,自然表示真心欢迎。但孔子对于卫出公越过父亲继承君位是不赞同的。他认为卫出公应该迎回自己的父亲,把君位归还给父亲蒯聩。只是这话他难以对卫出公开口,于是婉拒了卫出公,派自己的弟子在卫国出仕,帮助治理卫国。
孔子回到卫国的第二年,年轻的卫出公希望孔子向他推荐一位弟子做“小行人”,辅佐国君接待公卿大夫、出使四方诸侯。孔子马上想到了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这几年一直追随自己身边、接受教诲、学业猛进、志向弥坚的得意弟子子夏。一者他是卫人,出任行人名正言顺;二者他品行正直、勇敢,定会不辱君命;三者他学识渊博,精通《诗》《书》《礼》《乐》,外交辞令娴熟,完全可以胜任“行人”之职,于是便欣然向卫出公推荐了年方二十岁的子夏。
子夏做了卫国的“小行人”,经常跟随卫出公访问诸侯,周旋于列国公卿之间,面对周边国君对自己国君的轻慢,他敢于挺身而出,出色地维护了国君的尊严,受到了卫出公的高度赞赏。
有一天卫出公昼寝而起,感觉宫中有些异样,顿觉心慌,立即派宫人去召唤勇士公孙悁(yuān)前来护驾。宫人去的路上碰到了子夏。子夏问:“你怎么跑得这样快啊?”宫人回答:“国君午睡起床,派我速召勇士公孙悁护驾。”子夏一听国君要求护驾,连忙说:“此事紧急。如果身材不如公孙悁强壮,而勇气像他一样,可以去给国君护驾吗?”宫人回答:“应该可以吧。”子夏马上催促道:“请马上带我去见国君。”很快,子夏坐车赶到宫中。卫出公不解地问宫人:“派你去召勇士,你怎么给我带来了一位儒者?”宫人就把刚才和子夏的对话汇报了一遍。卫出公听了,强压着不满的语气对子夏说:“好吧。商,请你过来先坐下。”又对宫人道:“赶快去宣召公孙悁。”
一会儿,公孙悁高举着剑、叫喊着来见卫出公:“卜商,你好大的胆子,胆敢拦劫宫人不召我。我要把你的头存到我这里。”子夏大声斥责公孙悁道:“大胆,公孙悁!你好无礼,守着国君就敢舞剑行凶,该当何罪?请你马上把剑收起来,我将与你在国君面前以言论勇,怎么样?”卫出公看到公孙悁粗野的样子,也很不喜欢,严肃地命令道:“公孙悁,快把你的剑收起来,和卜商以言论勇吧!”
子夏大声说道:“我先来吧。我曾经和你跟随国君西行去见赵简子。赵简子披发杖矛来见国君。我从国君侍从后面疾步近前对赵简子说:‘诸侯相见,不宜不穿朝服。您见我国君不穿朝服,是对卫国的羞辱,我作为卫国小行人,只好刎剑血洒您的衣服了。’赵简子看到我要拔剑自刎,马上回去穿上朝服来见我国君。请问是谁为国君争得尊严?”公孙悁诚恳地说:“是卜商你啊!”
子夏进一步朗声说道:“你看,你的勇不如我,这是第一次。又一次我和你跟随国君到达齐国的东阿与齐君相见,遇到齐君在车上坐双层褥垫,却给咱们国君坐单层褥垫。我从国君侍从后面疾步靠前向齐君抗议:‘礼云:诸侯相见,不宜以主欺客。’我趁齐君还礼时机,把齐君的坐垫抽去一层。请问这又是谁维护了国君的尊严?”公孙悁不好意思地说:“还是卜商你啊!”
子夏继续说道:“你看,你的勇不如我,这是第二次。还有一次,我和你跟随国君去苑中打猎,遇到两只刚成年的野兽追赶国君,夺过武士长矛、赶走两只野兽为君解难的人,是你还是我啊?”公孙悁红着脸低声答道:“还是——还是——卜商您啊!”
子夏义正词严地对公孙悁说:“你的勇敢不如我,已有三次了。仁人志士最为宝贵的品质,对上不摄于万乘之君,对下不狂逞匹夫之勇;对外有礼有节保持尊严,则敌国不敢来犯;对内不残害忠良,则国君无危。这才是志士仁人所擅长而君子最看重的品质啊!如果以长掩短,以众暴寡,欺凌无罪之民,而在街头巷尾好狠斗勇,是仁人志士最痛恨而君子最为厌恶的行径,是人人都要得而诛之的。请问公孙悁,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在国君面前以言论勇呢?”在一旁听子夏论勇的卫出公频频点头。子夏的话一说完,卫出公就展露出欣赏神色,避席拱手道:“寡人虽不聪慧,却也十分赞同卜商先生之勇。”[19]
后来卫国的局势伴随着卫出公父亲蒯聩欲回国夺位而变得动荡起来。子夏向孔子请教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孔子教诲子夏: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会事成。君子说话做事,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善始善终。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前484年,季康子和鲁哀公派了三位大臣,持重礼迎请孔子回归鲁国。子夏不慕为官富贵,婉拒了卫出公的盛情挽留,毅然辞去卫国小行人之职,跟随孔子回到了鲁国。
亲爱的读者,子夏回到鲁国又会有哪些作为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陪同孔子开导司马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