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尊为国师
公元前442年暮春时节,魏国国都安邑繁花似锦,春意盎然。魏成子请魏文侯以郊迎之礼,举办了迎请子夏的盛大仪式。
这一年,六十六岁的子夏带领从鲁国过来的两位弟子公羊高与谷梁赤,一同参加了魏文侯的迎请盛典。他们两人与魏成子同乘一辆车,紧随魏文侯、子夏车辆之后。公羊高感慨地对谷梁赤说:“当年卫灵公载南子出游,让孔老夫子的车辆在后面相随,孔老夫子视为耻辱;现在卜子与魏君同车,深受国君器重,我们真是倍感荣幸啊!”魏成子接话道:“国君治国非聚财,财聚则人散;兴国之策唯聚贤,贤聚则国兴。现魏君能请来子夏先生,我们魏国何愁不兴!”
魏文侯把子夏迎请进宫殿落座后,便求贤若渴地向子夏请教道:“寡人深知先生精通礼乐,故以古乐伴奏迎请。寡人穿戴礼服聆听古乐,时间长了就容易瞌睡。可是欣赏郑卫之音,反倒不知疲倦,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子夏施礼对答道:“郑卫音乐舞蹈参差不齐,曲调放荡,男女混杂,容易诱人颓废失礼。古乐乃德音,可以辅助圣人治理天下,可以考证乐律,调和五声,演奏朝颂诗篇,可以用于祭祀征戎国事!”[74]
魏文侯听后恍然大悟,向子夏施礼拜谢道:“先生一言,解吾茅塞。请为寡人为君治国教诲一言,若何?”
子夏对答:“为人君者,个人好恶关乎臣子习气;君为国政,政令爱民关乎国之兴衰。故为君治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75],不可不慎。”
魏文侯闻言大喜道:“多谢先生教诲。久闻先生通晓《春秋》,参与《春秋左氏传》的编纂,实乃治国栋梁。寡人欲请先生入朝为相,可否屈就?”
子夏沉吟片刻,回复道:“以前鲁君请我出仕为政,我曾表示过:‘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76]我不适合做官,我愿在魏国继续孔老夫子教化弟子事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7]。”
魏文侯听罢,对子夏更添钦佩之情,诏令魏成子和群臣道:“鲁国有孔夫子圣人之教,子路、冉求、子贡皆为治鲁相齐之能臣。今吾魏国有幸请子夏前来讲学,传播礼乐治国大道,实乃魏国兴盛之本。子夏学贯古今,堪称圣人,我愿拜圣人为师,尊子夏为国师。请辟西河之地,以便让子夏国师设帐讲学。寡人贤弟成子,能舍薪广招列国英才,强大魏国,实有宰相气度。现寡人宣魏成子为国相,支持子夏国师西河讲学成功。”
据传当年秦国朝内正在密谋讨伐魏国、打败吴起的计策,听说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秦相建议秦君道:“魏君礼遇圣贤子夏,举国称仁,臣民和睦,上下一心,是不可以图谋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的佳话很快传遍诸侯列国,得到了普遍赞誉。[78]
亲爱的读者,子夏晚年是怎么离开鲁国到魏国讲学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辞别曾参”赴魏讲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