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请粟风波

52 请粟风波

孔子有一个小他四十二岁的聪明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因此也称公西华,非常富有外交礼仪才能。就在冉求被季康子聘回鲁国的那一年,孔子曾经和子路、曾晳、冉求、公西华一起讨论过人生志向的教育话题。孔子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焉”人生志向的谦虚表达,给予很高的评价:“公西赤是一个十分懂得礼仪的人。如果他只能做一个小司仪的话,又有谁可以做大司仪呢?”[12]冉求非常认同孔子对公西华的评价。当季康子派人邀请冉求作为孔子最贤能的弟子回鲁国辅政时,便请求子贡答应,如果能够迎请孔子归鲁,一定要动员公西华跟随孔老夫子回鲁国,他一定会向鲁国君臣举荐,发挥公西华的外交礼仪才华。

孔子回到鲁国后,时值齐国田常执政。齐国刚刚败给吴国支持的鲁国军队,经历艾陵之战的失败,所以急于修复与鲁国的关系。对于鲁国而言,毕竟是齐强鲁弱,所以鲁国必须派得力的使者前往齐国交涉。孔子和冉求一块向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推荐了公西华。鲁哀公和季康子也非常重视公西华的这次使齐外交活动,为了彰显鲁国的国力,为公西华配备了高级服装和车马。冉求知道公西华这次出使齐国时间会比较长,为了让公西华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他想通过为公西华的老母亲送米让公西华安心。冉求于是前来与孔子商量这件事情。孔子知道公西华这次出使齐国,鲁国君臣非常重视,会给他比较丰厚的俸禄,于是说:“公西赤家族比较富有,你就从我这里赠给她母亲一釜小米吧。”孔子说的这个“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约合现在的二百五六十斤。冉求觉得太少,拿不出手,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便补充道:“那就再增加一庾吧。”这个“一庾”相当于二斗四升,约合现在的一百斤。冉求听后,怅然若失,也不好意思说孔子小气,便告别孔子。回到府中,冉求又跟季康子谈了自己想给公西华母亲赠送小米以安其心的想法。季康子和冉求想的一样,为了向公西华老母亲表达国家对她儿子的器重,同意冉求从鲁国粮库拨粮“五秉”送给了公西华的母亲,也就是相当于八十石近万斤小米。

后来孔子知道了冉求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冉求以鲁国国库之粮赠予公西赤的母亲,颇有慷国家之慨替季康子笼络人心之嫌。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助人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13]冉求听到孔子的评价,也感觉自己做得不那么合适,去探望孔子的时候,做了一番检讨。

晚年回国的孔子,一直保持对弟子的严格要求,虽然常常批评冉求缺乏实施仁政的勇气,但冉求对于孔子的批评指教,却从无不满不悦的表现。他敬重孔子对自己多年的教诲和殷切的期望,因此对孔子一直悉心照顾,常来请安。冉求经常在朝事之后,先去问候孔子再回家。有一次,冉求从朝中办完公务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还前来给孔子请安。孔子关切地询问道:“你今天很累吧,为什么办公回来得这样晚呢?”冉求揉了揉额头,有些疲惫地回答:“已近年关,政务繁杂,刚刚忙完。”孔子是政务专家,笑着指点冉求道:“你忙的那些事情,只是具体的国事罢了。政务应该是国家政策的制定。我虽然不上朝为君分忧了,但鲁国的政务,我还是会知道的。”[14]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能从孔子和冉求这种深夜交流中,感受到冉求对孔子的那份尊敬和关心,感受到孔子见到弟子深夜问安的那份感动,以及对弟子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冉求作为孔子在鲁国从政成绩最出色的弟子,不仅在孔子生前给予殷勤的体贴照顾,而且在孔子丧葬、守孝、建庙等重要事项方面,一直发挥着自己为政鲁国的独特优势。冉求可以说是“冉氏三贤”中,在鲁国政坛发挥作用最大、最长久的弟子了。

【注释】

[1]本故事参考《左传·哀公十一年》。

[2]本故事参考《左传·哀公十一年》。

[3]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4]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3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19章。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6]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6章。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4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8]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7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9]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12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0]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5章。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参见《论语译注·季氏篇第十六》第1章。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6章。(曾晳曰:)“唯赤则非邦也与?”(子曰:)“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3]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4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4]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14章。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