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挂帅出征

47 挂帅出征

第二天,冉求跟随季康子来到鲁国宫廷,等待鲁哀公的召见。孟孙氏、叔孙氏两家也来朝见鲁君。孟孙氏没能向季康子问出军事对策,转而悄悄地询问冉求。冉求在其一再催问之下,机智地激将对方:“我家大人乃鲁国执政大臣,对国事自然有着深远考虑。不像其他人,只考虑自己一家得失,置鲁国于危险境地而不顾。”孟孙氏也是个血气方刚的人物,红着脸说:“你这是说我不是大丈夫啊。好,我也赞同出兵了,马上向国君请战。”季康子听到这里,对于出兵抵抗齐军就更有信心了。

不一会儿,季康子带着冉求和孟孙氏、叔孙氏两位大夫,来到朝堂,见到了鲁哀公。鲁哀公知道自己虽有国君名分,却被三桓架空,在国家大事上说话是不算数的,于是开口征询道:“几位爱卿,齐国军队已经兵临咱们边境。大家谈谈该当如何御敌吧。”这次孟孙大夫不再像以前那样缩手缩脚地往后躲了,而是胸脯一挺,向鲁哀公表白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臣愿派自家军队前往御敌。”这倒很出乎鲁哀公的意料,他连忙恭维道:“想不到孟孙大夫这次如此勇敢,真可谓是鲁国栋梁啊!”季康子接过鲁哀公的话说:“臣作为执政大臣,抗击齐寇入侵,责无旁贷。臣也派出自家军队前往御敌。我的家宰冉求这次一直鼓动为臣出兵,想必已有战胜齐军妙策,所以为臣举荐冉求带兵,统筹指挥孟、季两家军队。”冉求慷慨表态:“感谢季氏大夫对我的推荐。近年来咱们鲁国在季氏大夫和国君英明治理下,风调雨顺,国库充实,军械完善。现在齐国出兵无道,恃强凌弱,军无斗志。咱们鲁国保家卫国,众志成城,得道多助,已经得到中原霸主晋国的支持。我对这次出兵抗齐,抱有必胜信心。”鲁哀公听了冉求的分析和表态,虽然对冉求把自己放在季康子之后心里不悦,但对于冉求带兵出战获胜,倒是充满了信心。于是,他高兴地对季康子说:“爱卿能有冉求这样的能臣,真是我鲁国之福。就请爱卿与孟孙大夫制定作战方案吧。”孟孙氏对于冉求统筹指挥两支鲁国军队共同对付齐军,虽然表面上没有反对,但私下里却嘱咐他委派的将领孟孺子泄:“出兵不要太积极,不要做季氏军队急先锋,以保存实力为上。”这个孟孙氏就是《论语·为政》里向孔子问孝的孟懿子,孟孺子泄就是孟懿子的儿子,又称孟武伯,也向孔子问过孝。结果,孟孙氏父子尚未出兵,就已经埋下了兵败的祸根。

此次出征,孟孙家派孟孺子泄率领右军,季孙家派冉求率领左军。季康子得知樊迟担任冉求车右时,担心地提醒冉求道:“车右必是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斗中的军力调整,责任重大。你选樊迟担任车右,他太年轻,恐怕不能胜任吧?”冉求充满信心地解释说:“樊迟是我同门,和我同心,年轻勇敢,一定能配合我获胜的。”冉求从季氏军队七千人的甲士中,挑选了三百个武城人作为自己的亲兵,率领一半的季氏军队奔赴鄎地驻扎下来,等待右军前来会师。过了五天,孟孺子泄率领的右军才跟上来。冉求看到孟家军缺乏斗志,并不听从自己调遣,便暗暗做好了独自应战齐军的准备。

鲁国孟孺子泄率领的右军与冉求率领的左军分别与国书、高无邳两员齐国大将率领的军队在两国边境对阵。鲁国两路大军同时向齐军发起进攻。孟孺子泄率领的右军很快败退,被齐军追得狼狈不堪。

冉求率领的左军和孟氏军队不同。在冉求精心研制的战阵抵御下,左军顽强地顶住了齐军的初次进攻,与齐军对峙在稷曲界河。齐军从稷曲继续攻击鲁国左军,鲁国左军好多将领畏战情绪浓厚,不敢过沟反击。冉求作战的信心有点受挫。这时,他的车右樊迟向他提议道:“我们鲁国的军队,不是不能勇敢作战,是对您这位未经战阵的统帅缺乏进攻获胜的信心啊!请您反复申明进攻号令,然后身先士卒,带头冲过河沟,则士兵必会跟随在您的身边冲杀齐军。”

于是冉求按照樊迟的建议,把进攻作战的号令申明了三次,手持长矛,率先冲锋,越过了河沟。樊迟振臂一呼:“鲁国的将士们,齐军无道伐鲁,我们保家卫国必胜。现在统帅已冲锋在前,请跟我向前冲啊!”鲁国左军将士看到大军首领如此身先士卒,也高呼着“保家卫国,杀败齐军,冲啊……”纷纷紧跟着冉求、樊迟向齐军冲杀过去。齐国军队多年没有见过鲁国军队这种不怕死的冲锋场景了,被鲁军突如其来的攻势打蒙了,被冉求所率季氏左军的长矛战术打了个措手不及,溃退三十里,才止住鲁军进攻的势头,重新扎好兵营,挂起了免战牌。

冉求率军出战获胜,消灭了齐军甲士近百人。原来,冉求和樊迟针对齐军重用刀剑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长矛作战的战术,使齐军的刀剑在面对鲁国士兵长矛的搏斗中,很难派上用场。到了夜间,鲁军侦探报告说:“齐国军队撤退了。”这时,坐镇军中大帐的季康子面露喜色。冉求向季康子提议说:“大人,我军应趁齐军溃败慌乱之时,追击歼敌,扩大战果。”季康子却担心地说:“深入他国作战,易受敌国百姓骚扰。兵书云:穷寇莫追。我们见好就收吧。”冉求又请求了两次追歼齐军的建议,都被一心想保存实力的季康子挡下了。[2]

亲爱的读者,您也一定会为冉求挂帅出征、出战齐军获胜而高兴吧。那么,冉求获胜回到鲁国后,又向季康子提出了什么重要建议呢?请您继续品读冉求劝说季康子“迎孔归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