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寻找盟主
孔门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离去一批;子贡等弟子又守墓三年,再离去一批。这些离去的孔门弟子,人各有志。欲行孝者,回家侍亲无怨;欲求财者,周游列国经商;欲为官者,说服国君大夫施展才华。之后就剩下以传授孔门儒学为己任、招募四方学子的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了。他们在孔庙与孔墓之间筑舍而居,与弟子切磋《诗》《书》《礼》《乐》等儒家文献,探讨辅君、驭民、爱人之道。
此时的子夏,已是人到中年,孔武有力,脸庞饱经风霜,一双睿智的眼睛透露着自信的光芒。他和子游、子张志趣相近,确定了传播儒学事业的基本策略,就是要继续坚持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弟子兴趣天赋有所侧重,如此持之以恒,必能育出大器之才。他们也面临着传播儒学的最大困惑:大家对孔子儒学的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好多争议。就譬如人性是善是恶、血缘至亲与挚友至亲孰是孰非、君臣关系是礼贤下士重要还是忠君不二重要等,大家众说纷纭。现在没有了孔子这个权威,就谁也说服不了谁了。特别是墨翟学派,布道贫困民众,倡导兼爱、非乐、节葬、明鬼等观点,引发百姓共鸣,影响甚广。孔门儒学要想发扬光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子夏、子游、子张多次探讨后,认为必须确立一个孔门儒学权威,担任盟主角色,方能聚集人气,传承光大孔门儒学事业。这时,子游向子夏和子张介绍了一件对寻找盟主很有启发的事。
不久前,有若向子游和曾参询问孔子对待“丢官”和“丧葬”的教诲。曾参告诉有若,孔子曾言“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若听后觉得不符合人之常情,告诉曾参说“是非君子之言也”,认为这不像是孔子的本意。曾参说子游当年和他一块听到孔子就是这样说的,连忙请子游过来作证。子游没有否认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但他指出了曾参没有注意到孔子说这两句话的背景:孔子见到宋国司马桓魋奴役石匠制作石椁三年不成,耗费民力,才感叹“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孔子见自己的贵族弟子,鲁国的权臣南宫敬叔贪逃返朝,载宝面君,才发出“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的感叹。有若听到子游的情况说明,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曾参和子游说道:“夫子之道至大,不可断章取义;夫子之道至深,需要深化揣摩。”子夏听完子游经历的这件事情,非常认同子游对有若的评价:“有子之言似夫子也”。[65]
子夏整理孔门弟子学悟夫子学问至理名言,发现有若的悟道章句非常突出,特别是他说过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6]的章句,非常准确地领悟了夫子的仁爱本源。想到这里,子夏激动地向子游和子张提议:“咱们要找的那位可以替代夫子的孔门盟主,就应该是有若啊!如能推举有若作为夫子之后的位尊者,那不就可以解决我们弟子之间的学术争议了吗?”
亲爱的读者,您对子夏传承孔子儒家学说,是不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子夏和子游、子张等同门弟子是怎样推举有若做盟主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与同门“推举盟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