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为费邑宰

14 为费邑宰

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定公和执政大臣季桓子聘他出仕为政。孔子不但治理鲁国政绩卓著,并且辅佐鲁定公取得了与齐景公在夹谷之会的外交胜利。齐景公退还了以前侵占的鲁国城池郓、讙(huān)和龟阴(这三个地方都在山东汶水南面)。

孔子在夹谷之会的出色表现,迅速提升了他在鲁国内外的声望,得以推行他“隳(huī)三都、弱三桓、强公室”的政治主张。所谓“三桓”,就是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三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出自鲁桓公血脉,故称“三桓”。那个时期,鲁国三桓把持朝政,对封地城墙修建大大超出礼制规定标准,对国君形成威胁,孔子所以要“隳三都”,就是把超过标准的城墙拆除。孔子希望通过“隳三都”措施,削弱三桓朝臣的势力,从而增强国君权威,也就是让鲁国公室强大起来。孔子协助鲁定公和季桓子平定费(bì)邑公山不狃叛乱后,成功拆除了费邑超出礼制标准的高大城墙,实现了“隳三都”的初步胜利。接下来让谁去治理费邑,就成了季桓子马上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天,季桓子前来登门拜访孔子,请教鲁国要扩建新库房的事情,正巧碰上闵子骞陪侍孔子。孔子心里虽然不同意新建,可不好意思直接表示反对。他素知闵子骞崇尚节俭,于是转而让闵子骞发表意见。闵子骞直抒胸臆,建议道:“咱们鲁国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翻新扩建?”孔子接过闵子骞的话说:“我的这个弟子闵损,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我同意闵损的想法。新修国库,耗费资材甚巨,会大大增加百姓负担。我赞同把旧国库修缮,继续使用,照样发挥储存公物的作用。”[3]孔子和闵子骞共同改变了季桓子的想法,为鲁国节省了一大笔财政开支。

闵子骞这次陪侍孔子接待季桓子,给季桓子留下了良好印象。他回到府邸,想起孔子近期推荐子路、冉耕(冉耕,字伯牛)等弟子陆续在鲁国政坛出仕,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效治理,面对公山不狃犯上作乱在费邑造成的混乱,他感觉必须找一位忠信孝悌兼具的名士前往治理,方可见效。他突然想到,闵子骞就是治理费邑的最合适人选,于是立即签发了闵子骞“为费邑宰”的任命书派使者送达。季桓子满以为闵子骞会欣然从命,并对他感恩戴德的,结果他派出的使者很快被打发回来,报告了闵子骞的回复:“请好好向大人汇报,替我辞掉这份差使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只好逃到汶水之北的齐国去了。”[4]季桓子还没碰到过这种拒绝做官的人。可是,季桓子心里非常明白,费邑这个地方动乱刚刚平定,闵子骞是治理费邑的最佳人选。无奈之下,他只好请孔子出面去做闵子骞的工作。

面对孔子亲自出面邀请自己去任费邑宰,闵子骞真诚地向孔子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夫子,您教诲弟子忠信孝悌,忠君爱国,我是牢记在心的。季氏把持朝政,要挟鲁君,违背忠信,我身为您的弟子,理应率先垂范,怎能与之同流合污呢?”孔子教诲道:“损,鲁国虽然三桓把持朝政,季桓子独断专行,可毕竟是你我的母国啊!我们都希望鲁国强大起来。只有这样,国君说话才会更有分量。所以,请你为费邑宰,也是帮助我实现治国理政的理想啊!”闵子骞听从了孔子的劝说,决心不辜负孔子的期望,一定要以德理政,以礼化民,教化出费邑孝悌忠信的淳朴民风,干出一番政绩来。于是,他接受了费邑宰的任命,勤勉节俭,“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5]实施孔子倡导的德礼仁政。

据说闵子骞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不出两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形成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而且第二年就获得了粮食大丰收。闵子骞想,终于可以让费邑的老百姓过上能吃饱饭的日子了。可是还没等费邑农田收完粮食,季桓子的家臣便赶来催缴粮税。闵子骞告诉季氏家臣:“费邑是鲁君的国土,请告诉君上,等费邑粮食收完,我会亲自押粮送交国库的。”季氏家臣听了,不屑地摆摆手,说:“费邑是咱长官季氏的私邑,官粮直接交给季氏大人就行啦。”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质问道:“我生在鲁国,跟随夫子学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我只知道费邑是属于国君的,不知道费邑是属于臣子的。”季氏家臣不耐烦地说道:“现在咱们国君是弟承兄位,而非父死子承,这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由于季孙氏和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大臣拥戴他的结果。如今鲁国执政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就应该是季氏的。”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心想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权臣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双亲年高体弱,痨病缠身,要归家侍奉父母,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他只好辞去费邑宰。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他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没有出仕为官。

亲爱的读者,闵子骞辞官后,居家生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请您继续品读闵子骞“待客孔子”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