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婉拒劝谏
孔子回国后,就以“国老”的身份,主要做接受各级卿大夫的国政、外交、推荐新人等方面的咨询工作。鲁哀公、季康子以及诸多卿大夫,都争着向他请教治国理政、礼乐教化、孝悌忠信等方面的学问。
有一天,冉求陪同季康子前来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季康子首先询问孔子对卫国国君的看法。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卫国度过的。他和卫灵公相处的时间也有好几年。孔子对季康子评价卫灵公道:“卫君宠爱南子,沉溺女色,荒废了国政。唉,我从没有看见像他这样喜欢美貌胜过喜欢仁德的人哩![4]卫灵公宠爱弥子瑕这样的小人佞臣,对蘧伯玉这样的贤大夫敬而远之。唉,年老的卫灵公喜爱女色、重用小人、荒废国政,真是昏庸啊!”季康子听了,非常吃惊地问道:“卫灵公既然如此昏庸,卫国为什么还不败亡呢?”孔子听了,沉思半晌道:“卫灵公虽然昏庸,但在国家大事方面,还是一个明白人。他还能重用三位贤臣: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圉负责外交事务,让德才兼备、能言善辩的祝鮀管理国家重要祭祀活动,让治军有方、足智多谋的王孙贾统率卫国军队。卫灵公能做到这些,卫国怎么会败亡呢?”[5]冉求听后感叹说:“咱们鲁国执政大臣季氏大人一直呕心沥血精心治国,我孔门众弟子也开始大力辅佐,相信鲁国一定会很快强盛的。”
孔子回国那年,正是鲁国大败齐国、风头正盛的时候,季康子尤其扬扬自得,向鲁哀公提出去泰山祭祀的要求。孔子非常反感这种违背礼制的做法,认为只有周天子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各国诸侯也只有祭祀管辖范围内山川的权限。季氏是鲁国大夫,去祭祀泰山是明显的“僭越礼制”行为。因此,孔子便让冉求劝谏季康子遵守礼制规定。冉求为难地对孔子表示:“季氏执掌国政,常将自己置于国君之上。对于他祭祀泰山彰显执政功德,我已向他提出不妥的劝谏,但季氏对我严厉斥责,责备我不忠于他。”孔子禁不住长叹一声:“哎呀!鲁人林放都懂得礼制尊卑不可逾越,没想鲁国最大的权臣,还不如一个普通官员啊!”[6]
孔子为什么拿林放和季康子比较呢?原来,前几天有一位叫林放的鲁国臣工,前来请教孔子关于礼的根本所在。孔子听后很高兴,带着对林放欣赏的口吻教诲道:“善哉,你提出的问题意义很重大啊!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追求周全齐备,倒不如内心真正哀伤。”[7]
亲爱的读者,冉求还会遭到孔子什么批评呢?请您继续品读孔子认为冉求“非吾徒也”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