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出仕武城

69 出仕武城

孔子对于年轻的优秀弟子子游,并不想总是拢在身边。他曾多次对弟子们说过:“你们这些弟子,在我门下学习三年,还能坚持不去谋官,这种好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8]孔子回到鲁国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482年,考虑到子游在自己身边修身学习已经六七年了,完全具备了从政的本领,于是通过冉求向季康子推荐二十五岁的子游做了武城宰。

子游虽然舍不得离开孔老夫子,但在孔子仁者必有为于天下人生理念的指引下,欣然受命,赴武城就职。这些年子游也始终关注着父母之邦吴国的兴衰。自两年前吴齐艾陵之战吴军大败齐军后,吴王夫差不听能臣伍子胥劝谏,忽视越国东山再起的野心,一意孤行,继续对外发动战争。就在这一年,吴王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会盟,与晋国争夺诸侯霸主相持不下。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率军乘虚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军队,并俘虏了吴国太子友和他手下的重要将领。吴国派人向吴王夫差报告战败的消息,夫差深恐诸侯知道吴军被越王勾践打败的消息,影响他与晋国争霸,就在他的帐幕里边,亲手杀死了前来向他报告吴军战败消息的信差。几日后,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虚名后匆匆赶回吴国。他眼见国力空虚,只好向越王勾践求和。[9]子游对吴国这位好战的当政者非常失望。他多么盼望吴王能够推行孔子安国治民的仁政啊!

武城与吴国临界,由于吴军多年侵扰,武城民风剽悍,打斗粗野之风难禁。子游就任武城宰后,访贤问能,与当地德高望重的三位长老结盟,与当地民众盟书约誓:一是孝悌宗族者,举为族长;二是布施乡党贫民者,举为乡长;三是精通礼乐教化者,举为民众子弟的先生。子游在贤能三老的鼎力支持下,贴布盟书公告,推举孝廉者协助官员管理民众事务,资助先生礼乐教化民众子弟,教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化。子游治理武城,一年有成。不足两年的时间,子游治理武城的美名就传到了国都。孔子了解到子游治理武城的政绩,非常高兴。他在子游任武城宰的第二年秋天,便在冉求、子张、子夏,还有对子游入学孔门有引荐之功的子贡等弟子的陪同下,来到武城考察。

刚到武城城郭,就见庄稼长势喜人,农夫稼穑而歌,洋溢着劳动的快乐。进来城门,就听到不少门厅院落传来阵阵弦歌之声。快到武城宰官衙的地方,隔着齐腰高的院落篱笆,便看到一株银杏树下,有两位先生正在教习几十名弟子演习礼乐规范。他们一组弹奏宫廷弦乐,一组伴着弦乐之声进退行礼。孔子和随行的弟子们不住地点头称赞。尤其是子贡,更是喜上眉梢,向孔子自夸道:“言偃教化武城有方,既赖夫子教诲,也有赐引荐的功劳啊!”孔子赞许子贡道:“仁义之士,必能与人同立身,更能与人共发达。赐已悟行仁之道了。”

这时,子游已率三位长老及其重要随从迎上前来。孔子看见他们前来迎接,连忙下车,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了子游的办公场所。大家分宾主坐下之后,孔子听着四周传来的弦乐之声,有意和子游开玩笑道:“割鸡焉用牛刀,武城弹丸之地,还用得着礼乐教化吗?”子游看到同门弟子附和孔子言语的笑容,便分辩道:“我以前就听到夫子您教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我觉得礼乐教化对于治理武城这样民风剽悍的地方,总会有用的。”孔子听后,点头称赞道:“各位弟子,言偃治理武城的礼乐教化措施是正确的。我刚才‘割鸡焉用牛刀’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10]

孔子接着又问子游道:“你为政武城,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庄重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11]子游是想告诉孔子,澹台灭明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溜须拍马,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孔子听后一怔,思忖片刻,感叹说:“澹台灭明这个人,以前曾在我门下学习。我以貌取人,不喜欢他,这是我的过错啊。澹台灭明是我的好弟子啊!”子贡听后感叹道:“君子之过好比日食月食:过错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12]夫子之过,乃圣人之过,善莫大焉。”

这时,在子游的招呼声中,澹台灭明进屋拜见孔子和众同门。孔子赞赏澹台灭明道:“灭明是我真正的好弟子。言偃评价你‘行不由径’的美德,是我门下众弟子修德学习的好榜样啊!正如昔日我曾教导子张的话:‘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13]希望大家能够学习灭明的善人之道。”澹台灭明激动得热泪盈眶,跪拜孔子道:“今日灭明能得夫子首肯,成为夫子认可之徒,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为官为政,非吾所长;吾愿尽我所能,传播夫子儒学之道于天下。”

亲爱的读者,子游治理武城,真正实践了孔子为政的礼乐教化之道。他听到孔子病重的消息,是怎么做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游“服丧研礼”祭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