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西河讲学
子夏辞别曾参,来到魏国,已是公元前441年的春天了。当他看到魏文侯短短一年时间,为他修建而成的百亩西河学馆时,心中甚是感动。只见环绕学宫的四周院墙,遍植笔直的银杏,仿佛众多的学子,迎风而立,互参学问。门前垂柳门后榆树,象征着学子如垂柳谦恭做人,如榆树大智若愚不以才气傲人。当他看到西河学馆的牌匾时,更加坚定了终生西河讲学的决心。
魏国及韩、赵、秦等邻国众多士子听闻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又多慕子夏学问盛名,纷纷前来子夏西河学馆求学。子夏让谷梁赤、公羊高为求学弟子讲述《春秋》,自己为求学弟子讲述《诗》《书》大义。不到两年时间,前来求学弟子就二三百人。弟子们将子夏奉为圣人,互相传播着子夏的《书》论名言:“《书》之论事,就像星辰那样井然有序。上可见尧舜古帝之德,下可见夏、商、周三王之义。凡是我从夫子这里学习的《书》的篇章,牢记在心不敢遗忘。”[80]子夏不仅关注弟子学问,更加重视弟子品性养成,规定四条德性标准:一是选择妻子,要避免重貌轻德;二是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三是侍奉君主,能豁出性命;四是与朋友交往,言语必须诚实守信。[81]
子夏讲学之余,也经常小范围教诲诸多更有悟性的弟子。李克、田子方、段木干是他最欣赏的三位弟子。李克又名李悝,战国初期曾任魏国中山相,著有《法经》一书。田子方先在齐国从师子贡,后到魏国求学子夏,魏文侯曾慕名拜他为师。段木干是魏国安邑人,他的好友先后为将,只有他清高,隐居不仕。子夏经常与这三位弟子谈学论道。
这一日,三人又来到子夏住处请教学问。子夏请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李克先道:“吾求学问志在报答明君。今求学问于国君师,谋划国事于魏君,平生如愿足矣。”子夏评价道:“学以报君,以利其民,可谓国士矣。”
田子方接言道:“吾前赴齐学于端木子,今又慕名入魏学于卜子,常怀报国之志。魏君信于我,我当报之;齐君信于我,我亦报之。”子夏赞赏道:“志在天下列国,可谓志士矣。”
段木干后言道:“吾幼家贫羡富,及长从商致富,更慕君子求学向善。今拜卜子为师,唯愿隐居以求吾志,行义以达吾道。”[82]子夏赞美道:“人各有志,贵在高远,可谓高士矣。”
三人同声道:“愿闻卜子之志。”子夏喟然叹曰:“得列国英才而教之,弟子每天能够学到新知,每月温习本月所学,即我好学之乐[83]。吾愿足矣。”
这样的场合,都由子夏的儿子卜芹在一旁记录。六十七岁的子夏全靠儿子照料。卜芹自幼在父亲熏陶之下,聪明好学,身通六艺,子夏对他十分喜欢和依赖。
亲爱的读者,子夏在魏国名声日隆,魏文侯对他是怎样尊敬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被尊为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