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劝止内乱

51 劝止内乱

孔子回国后,冉求为弘扬孔老夫子的治国理念,加强孔门弟子对鲁国政坛的执政力量,向季康子推荐孔门弟子子路,与自己一道为季氏宰。季康子也很欣赏子路的忠勇、仁义名气,立即批准了冉求的提议。子路同时推荐了自己最信赖的学弟高柴(高柴,字子羔)为费邑宰,也得到了季康子的认可。

孔子得知对高柴的任命后,担心宅心仁厚的高柴无法掌控费邑彪悍的民风政局,对前来请安的子路埋怨道:“仲由,费邑政局依然动荡。高柴为人温和,恐怕不能胜任吧。”子路心直口快道:“夫子不用多虑。费邑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可以边干边学,为什么一定要先学会为政本领,再去做官呢?”孔子听后不好反驳,便批评子路道:“仲由还是改不掉好胜的脾气。我就讨厌像你一样强嘴利舌的人。”[10] 不过事后孔子也觉得,有冉求和子路指点高柴,应该是可以放心的了。

冉求和子路担任季氏宰一年后的一天晚上,他们俩急匆匆赶到孔子住宅,敲开了孔子的大门。他们俩见到孔子,都没来得及行礼,冉求便局促不安地向孔子汇报说:“夫子,鲁国马上要出一件大事。季氏大人要讨伐颛臾这个鲁国的小附属国了。我和子路担心鲁国内乱,所以前来向您老人家报告一声。”

孔子听后,感觉既震惊又难解,反问冉求道:“颛臾已经得到鲁国前代君主的准许,让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他的国境已经纳入鲁国疆域,是护卫鲁国边境的藩属国,为什么要攻打这里呢?”冉求听到孔子的责问,连忙和子路辩解道:“是季氏大人非要这样做,他担心颛臾背叛鲁国。而且颛臾离着季氏大人封地费邑很近,天长日久,会影响费邑子孙的安定。”

孔子听后不以为然,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冉求,你和仲由辅佐季氏,要有自己的为政主见。政见如果得不到实行,可以辞职不干。现在你还为季氏私伐颛臾寻找借口,可见你是贪恋权力,助纣为虐。我听说无论邦国还是封地治理,不用着急财富不够多,而要着急财富分配是否不均;不要担心境内百姓稀少,关键是要保护好境内的平安。国家财富分配均匀,百姓就会和睦团结;封地境内百姓平安,政权就会稳固。做到这些,远方的人还不来归附,便再修仁义礼乐来吸引他们。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过上安定的日子。”孔子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严肃地批评两位弟子道:“如今,冉求你和仲由两人辅佐季氏执政,远方的人没来归附,却没有好的施政之策;鲁国面临齐、楚、晋、吴等强国威逼,已经难以保全,反而支持季氏在鲁国境内使用兵力,真是太不应该了。颛臾是拥护咱们鲁国国君的。我觉得季氏忧虑的不是其子孙的安定,恐怕是要进一步削弱国君的势力吧。[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季氏如果真要这样做,孟氏、叔氏那两位大夫,恐怕不会让他轻易得逞,齐国出兵干预,也是很有可能的吧。你俩回去给季氏说说我的忠告,看看能否促使季氏打消兵伐颛臾的野心。”

冉求和子路听完孔老夫子的分析,顿时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惶恐不安,而是充满自信地回去劝说季康子停止偷袭颛臾的计划了。据说孔子让冉求和子路给季康子带话,确实起到了打消季康子勃勃野心的作用。季康子也已经收到了孟氏和叔氏对他暗伐颛臾的不满和警告,认为季康子这样做,不管对国君有害与否,单是他们两家,就不能接受,因为这样会使季康子一家力量超过国君和他们两家之和,对鲁国政局平衡有害无利。冉求经过此事,对孔老夫子更加钦佩敬重。子路经过此事,对季康子失去信赖,干脆和高柴同时辞职,一块应卫出公邀请,去卫国施展为政才能去了。

亲爱的读者,读了孔子指导冉求制止季康子暗伐颛臾野心的故事,您是否认同孔子这种反对鲁国内乱、仁义治国的理念。接下来,请您继续品读冉求与孔子发生的“请粟风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