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问仁问政

40 问仁问政

子贡师从孔子的学习生涯中,一直对孔子关于“仁”的要求,感觉把握不透。

有一天,子贡参加孔子的一次讲学活动,正巧遇到原宪和子张两人向孔子请教“仁”的学问。子贡听到原宪问孔子:“请问夫子,什么是耻辱?”孔子回答:“君子只在有道国家为官,如果在无道国家为官就是耻辱。”原宪又问:“一个人,如果没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些毛病,可以算得上‘仁’了吧?”孔子摇摇头,认为这样的人只能算是难能可贵,还不能算仁。[13]

子张也向孔子探讨楚国令尹子文和齐国大夫陈文子这两个人的品德境界问题。子张请教道:“楚国的子文多次被任命为令尹,又多次被撤销令尹职务,都能心平气和地与继任者认真交接,这个人可以算得上‘仁’了吧?”孔子没有认可子张的看法,认为令尹子文只能算是忠于职守,算不上仁。子张又请教孔子道:“齐国大夫陈文子听到乱臣崔杼弑君后,毫不犹豫地舍弃四十匹马的巨额家产离开齐国,换了好几个国家,都认为那几个国家的执政者与崔杼是一路货色。陈文子可以算得上‘仁’了吧?”孔子还是没有认可子张的观点,认为陈文子只能算得上是不与乱臣同流合污的清高之士。[14]

子贡听罢原宪和子张对孔子的请教后,忽然感悟到孔子对“仁”的见解真谛了,那就是不能仅看这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更要看这个人对百姓、对社会、对国家是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联想到过去和子路请教齐国宰相管仲是否仁的讨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子贡守着听课的孔门弟子,向孔子提出了这样一种评判仁者的观点:“夫子,我有一个设想:假若有这样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众生活得富足,怎么样?可以说这个人是实施仁人之道了吧?”孔子听了拍手称赞道:“赐啊,你说得太好了。这哪里仅是仁人之道!这简直达到圣人之道了!就连上古圣明之君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哩!仁德本真之道应该是这样的: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生活富足,同时也要使自己治下的子民生活富足。你能够就眼下的社会现实,发挥才能一步步去做,可以说就领悟到实践仁道的方法了。”[15]用孔子的原话说,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身边的弟子也都为子贡精彩的想法鼓掌称赞起来。从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为衡量一个人仁行的重要标准。

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非常欣赏子贡的外交才能,孔子归鲁后,子贡接受了季康子聘用,开始参与鲁国外交行政工作。子贡上任前,向孔子请教怎么实施仁政,孔子教导他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就一定要打磨好他的工具。我们每到一个国家,要想实施仁政,就要敬奉那些官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16]子贡听了,明白了孔子教导他的意思。欲为仁政,重要的不是自恃一己之力,而是要感动更多的贤者,众人聚贤共行仁,则仁德、仁政必将惠及更多子民。

接着,子贡又开始向孔子请教为政的关键要素。孔子回答:“为政关键要素有三,一是粮食要充足,二是军备要充足,三是要让百姓对政府充满信心。”子贡还不满足,继续追问:“夫子,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政府威信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想了一下,说:“可以去掉军备。”求知欲望极强的子贡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政府威信这两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这次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答道:“去食。没有粮食,不过是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立不起来的。”最后一句,孔子的原话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听了孔子的分析,激动地赞叹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夫子真是一语中的啊!赐虽迟钝,也一定要实行夫子的仁政主张。”[17]自此,子贡不仅深信为政之德重在仁德诚信,同时也坚定了自己诚信经商的信念。

亲爱的读者,子贡对孔子仁学思想的领悟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您的认同吧。子贡对同门弟子学习践行孔子之道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贡代表孔子“评点同门”的君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