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请教仁道
冉雍自从拜在孔子门下,一直乐学不倦,诵读《诗》篇,研悟《书》章,体验《礼》《乐》,虚心听从孔子教诲。但孔子发现冉雍听课总是坐在位置偏僻的角落里,几乎没有主动提问过,和其他弟子交往时也显得比较胆怯,行事举止缺乏自信,于是就让子路了解情况。
子路通过冉雍之兄冉耕、冉雍学友南宫敬叔,了解到冉雍因出身耕牧之家,家境贫寒,产生了自卑心理。孔子信奉有教无类,针对冉雍的这种自卑心理,私下里鼓励他道:“冉雍啊,你又何必自卑呢?耕牛的儿子也有很优秀的,我认为说的就是你啊!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有些人不想用它担当祭祀的牺牲,山川之神心明眼亮,自然是不会舍弃它的。[2]你只要努力向学,一定会成为我的优秀弟子的。”冉雍听了孔子鼓励的话,慢慢地变得自信了,敢于向孔子主动请教问题了。
有一次,冉雍跟随孔子参加完鲁国的一场祭祀活动后,向孔子请教,自己怎么做才能迈向仁义之道。孔子想了想,根据冉雍平时做事恭谨的风格,教诲道:“求仁莫过于敬业、爱民、宽恕。出门做事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使用民力要像重大祭祀一样慎重。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为国君尽职不要有怨恨,为大夫效力也不要有怨恨。”冉雍听后,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方向更加明确了,恭敬地对孔子说道:“谢谢夫子教诲。我虽然迟钝,但也要实践你的教诲。”[3]
冉雍通过跟随孔子学习思考,德行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光在弟子中间深孚众望,而且在鲁国政坛也有了一定影响。他的儒学修养及其治世之道受到其后战国时期儒学大家荀子的大加赞赏:“通达时就协调天下,穷困时就独立成名。天也不能使他死亡,地也不能将他埋葬,夏桀、盗跖时代也不能污蔑他。不是大儒不能这样立身处世,仲尼、仲弓就是这样的人。”[4]
亲爱的读者,冉雍在孔子教导下,在为政方面的学问又有了什么进步呢?请您继续品读孔子推荐冉雍“从政弃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