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回乡尽孝
子夏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快一年的时候,很想回到故乡去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原来子夏的父亲因参与卫国对外战斗,不幸身亡,如今只剩下身体有病的母亲带着儿媳和孙子辛苦度日。一天,孔子召集弟子,开展孝道讨论。子夏和孟武伯、子游、曾参、闵子骞等弟子都参加了这次讲学。大家纷纷向孔子提出自己关心的孝道问题。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孟武伯经常带兵打仗,请教孔子如何对父母尽到自己的孝心。孔子想了一下,建议道:“对于远离家乡的军旅之人,做父母的最关心孩子的健康,常常为孩子的疾病发愁。如果你能经常向父母寄送家书,常报平安,就算是尽到孝心了。”[26]
曾参请教孔子道:“敢问夫子,弟子孝顺父母,最低要求是什么?”孔子指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7]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做无谓牺牲,也是尽孝之道。”
子夏也提出了自己的孝道问题:“敢问夫子,孝敬父母,经年累月,难免倦怠,能够顺从可算得上是尽孝道了吧?”孔子教诲道:“能够如此,还算可以。但不如恭敬父母,始终如一。说起孝道,最是‘色难’,即儿子在父母面前能经常保持愉悦的神色。父母有事情,年轻人为其效劳;有好酒美食,先让父母品尝,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尽到孝心了吗?”[28]子夏顿悟道:“多谢夫子教诲。商虽愚钝,也要遵从夫子教诲,恳请回乡探视母亲,以便尽到孝心。”孔子欣然答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9]卜商孝心可嘉,请速返乡尽孝吧。”
于是,子夏日夜兼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卫国温邑,见到了辛苦抚育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年逾六旬,头发花白,虽有子夏以前为官卫国“小行人”薪俸补贴支撑,但为了子夏媳妇及孙儿一家人的生计,仍然整日处于劳作中。
子夏回家即为夫人、儿子立下家风誓词:“恭敬父母,礼敬祖母;对上言辞,和颜悦色;里仁为美,仁爱相处。”子夏回家不到半月时间,邻里们就感受到了他家风的明显变化:原先调皮的儿子尽管才五六岁,却已跟父亲诵读《关雎》了;原来抱怨婆媳不和的母亲,开始逢人即笑,畅言儿媳和孙儿的懂事体贴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临近乡邑已有不少好学子弟前来拜师子夏。子夏的院落里,不断传出之乎者也、弦乐诵读之声。
卫出公听说子夏回国的消息,非常高兴,也派人前来慰问,为子夏送来了贵重的礼品,希望他留在卫国,为自己效力。温邑在子夏的影响下,也慢慢成为《诗》《书》《礼》《乐》之乡了。
亲爱的读者,子夏会在卫国一直陪伴母亲尽孝吗?接下来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生什么改变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接受孔子举荐“为莒父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