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受邀赴魏

94 受邀赴魏

公元前45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一起推倒执政大臣智伯,并瓜分智伯领地,赶走晋出公,立晋哀公。晋国国君已被韩、赵、魏三家大夫完全架空,三家大夫开始以诸侯自居,对外以诸侯国身份与其他国家交往。公元前445年,年轻有为的魏文侯魏斯继承祖父魏桓子职位,开始执掌魏国军政,与比他更年轻的弟弟魏成子精心合作,不过两三年时间,魏国各地百姓丰衣足食,子夏的卫国故乡温地也被纳入魏国的管辖范围。

公元前442年春季的一天早晨,魏成子匆匆来到魏文侯寝宫,汇报道:“兄长,您继位执掌国政以来,带领魏国上下励精图治,民富军强;实行招贤引才国策,引进鲁国军事奇才吴起,很快就改变了魏国与秦国边境对峙的不利态势。我认为治国要文武相辅,文德为先,以德化民,才是强国久策。我刚听说鲁国圣人孔子的得意弟子子夏,已被咱们温地乡学先达请来讲学。前两年没有请来,是因为子夏怨恨卫国温地被咱魏国占领,有亡国之怨。这两年子夏听说温地在魏国治理下,百姓丰衣足食,更加重视礼乐教化了,所以答应前来。您也知道,子夏精通儒学六艺,对于治世强国学说也很有见地。我请求秉承您的旨意,以国君的名义去邀请他移居咱们国都,为魏国文德强国出力。”

魏文侯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国君,早就关注孔门弟子的发展情况:冉耕、颜回、子路已经离世,冉求、子贡正为鲁国、齐国重用,子游、子张已回归越国、楚国,闵子骞、冉雍、宰予早已远离官场,成为隐士圣贤。只有子夏,故居而今已成魏国国土的温地。如能得到这样一位儒学大贤辅佐治国,何愁魏国不会长治久安呢?魏文侯想到这里,非常高兴地对魏成子说道:“好,真是太好了。像子夏这样的治国大师,我们一定以诚相待,诚挚盛邀才是。请你立即代表寡人携重礼前往拜见迎请吧。”

魏成子很快准备了聘请贤达的玉帛重礼,带领魏国行人、史官来到了温地子夏讲学的地方。魏成子作为魏文侯的亲弟前来,引起很大轰动,学子们纷纷上前围观,猜测着魏成子一行大臣的来意。子夏得知魏成子前来拜访自己,并未像周围的学子一样激动或惶恐,而是非常客气地接待了魏成子一行。

魏成子首先向子夏转达了魏文侯的亲切问候,然后热情地表达了对子夏的敬意:“久闻子夏先生深得孔圣人学问道德真传,熟知《诗》《书》《礼》《乐》,参编《春秋》《左传》,精通治国之道。所以,魏君和我很想请您移居魏国国都安邑,辅佐我君治理魏国。”子夏忧伤地回答:“鄙人本是卫国人士,今日已成亡国之民,有何资格为魏君效力呢?”魏成子劝解子夏说:“现在各国时局动荡,百姓唯愿有明君治理,且闻先生早有‘四海之内皆兄弟’[72]的理念,应奉行孔圣人所言道同即可与谋的主张。今温地在魏君治理下更加兴旺。现魏君与宫中群臣皆以您为魏国国民而自豪,愿您能认同魏国为自己的国家。”

魏成子与子夏畅谈了整整两天,子夏慢慢地被魏成子的诚意所打动,对同来的史官提醒道:“魏国新成,尚未得到周天子认可,更需战战兢兢、精心治国不懈。今魏国大患当推边境与秦国之争,请咱魏国史官介绍一下秦晋历年之争吧。”于是魏国史官向在座各位介绍了晋文公、秦穆公以来的几次秦晋之争。当史官说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情节时,子夏善意纠正道:“这是不对的,‘三豕’应该是‘己亥’,说的是晋国军队渡河的时辰。”魏成子是察人细微的人,立即悄悄命魏国史官赴晋国国都田邑请教晋国史官关于晋师伐秦的记载,果然如子夏所言“己亥耳”。魏成子将之报告魏文侯,魏文侯开始奉子夏为圣人。[73]在魏成子一片诚意的打动下,子夏终于答应了与魏文侯见面的请求。

亲爱的读者,子夏与魏文侯是怎样相见的?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被魏文侯“尊为国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