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学《诗》

75 潜心学《诗》

子夏和其他弟子跟着孔子来到宋国境内,遭到了孔子曾经批评过的宋国权贵司马桓魋的迫害。司马桓魋带人把孔子教习弟子演习礼仪的那棵大树砍倒了,扬言要加害孔子。

子夏年少却很勇敢,赶忙协助子路对孔子喊:“夫子快走。我和子路为你断后。”孔子历经世事沧桑,并不显得惊慌,连忙安慰弟子们道:“上天赐予我这样的品德,那桓魅能把我怎么样?”[10]

就这样,子夏和其他弟子跟随孔子匆忙离开宋国,于公元前492年来到了陈国,继续住在对孔子特别友善的大夫司城贞子家里。这一住就是三年。陈湣公只是把孔子看作一个博学的人,在治理国家方面并不重用孔子。孔子就继续开展对弟子的培育事业。子夏这三年在孔子的教诲下,系统研读《诗》《书》《礼》《乐》,尤其是对于《诗》的学习,有了最为突出的长进。

有一天,孔子把追随在身边的弟子们召集起来,宣讲《诗》的重要性,子夏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了孔子的表扬。

孔子看到有些弟子急功近利,以为只要把和从政关系密切的《书》学好就行了,忽视了《诗》在国政及外交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于是孔子教诲众弟子道:“你们学而出仕,名显父母,心向往之。但是学习要深厚扎实,不能光想捷径,以为学《书》利于仕而轻学《诗》,这是为学之误。”

说到这里,他把目光转向子夏表扬道:“愿你等后生如商之学《诗》,洒扫进退应对皆引《诗》为学。”

孔子言犹未尽,又进一步教诲道:“为政以《书》为鉴,以《诗》为证,《诗》《书》《礼》《乐》,不可或缺。诵《诗》不在数量多少,重在融会贯通。即使诵《诗》能达三百,让他去办政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访问,却不能应对运用;纵使读得再多,也没有实际的用处。[11]我观你们这些后生,唯商学《诗》至达,达则可仕。”

子夏和众弟子听罢孔子关于《诗》的教诲,迅速掀起了读《诗》、议《诗》、用《诗》的学习热潮。

子夏得到孔子的表扬,燃起了对《诗》的学习热情,更加痴迷于对《诗》的研读。一天,他得到了陪侍孔子的机会,连忙请教关于《诗》的学问:“请问夫子,《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它的本质吗?”

孔子沉思片刻总结道:“《诗》多达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12]

子夏听后,禁不住赞叹道:“夫子,您对《诗》‘思无邪’的概括真是太美妙、太伟大了!您关于《诗》的学问令弟子望尘莫及啊!”

子夏还不满足,继续请教自己的困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回答:“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立即联想到“仁德”与“礼乐”的依存关系,急切地问道:“那么,礼乐的产生,应该是在仁德之后吧?”孔子听了喜上眉梢,夸奖子夏道:“卜商呀,你真是我的好学生,能成为启发我的人了。现在,你有资格和我研讨《诗》三百了。”[13]

子夏面对孔子的赞赏,谦虚地表示:“商学《诗》浅薄,还请夫子指点为学方向。”

孔子望着眼前这位聪慧乐学、善思好研的年轻弟子,感觉自己儒学有后了,便针对子夏与人交往还不够成熟大方、对为政还不够热心的不足,教诲子夏道:“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14]如此做则求仕能成,传播为师之道也能成功呀!”

子夏听后,顿悟道:“商虽愚钝,也一定要践行夫子教诲。我已明白了人生努力方向:‘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15]

亲爱的读者,子夏跟着孔子不仅得到了精心的学业指导,还见证了孔子的博学和才华。请您继续品读子夏在陈国见证孔子博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