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司马牛来访
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十四年动荡不安的周游列国生活,回到了他愈加思念的鲁国。二十四岁的子夏执着于对孔子学问的研究,毅然辞去卫国“小行人”职务,跟随孔子来到了鲁国。这是子夏拜孔子为师的第十个年头了,修身为政的学问越来越得到孔子的认可。孔子对回到鲁国新收的众弟子指正道:“君子文采有三:‘学《诗》使君子振奋立志,学《礼》让君子文质彬彬,学《乐》促君子学问得以大成。’[20]此三者,卜商学有大成,已有君子之风。各位孺子倘有学困者,请教卜商可也。”
前文说到公元前492年,孔子带领弟子经过宋国时,曾经遭到宋国司马桓魅的迫害。他的弟弟司马牛对哥哥的行径非常不齿,特别仰慕孔子的学问和人品。正是由于他的救护,孔子才平安离开了宋国。司马牛的这个哥哥在宋国深受当时宋景公的宠信,治国理政非常霸道。七八年时间过去了,司马牛看到哥哥司马桓魅野心膨胀,开始密谋篡夺君位,他进退两难,忧心忡忡。他打听到孔子已经回到鲁国,这位大夫身份的贵族子弟,来到鲁国,想向孔子请教解脱身心的良方和今后人生的方向。
公元前483年深秋的一天,子夏刚出孔子宅院,就见迎面驶过来一辆车子。车上是一位人到中年的瘦弱公子,虽然衣服华丽,很有品位,但满面忧郁,神思恍惚。子夏是个热心肠的人,赶忙迎上前深施一礼问道:“敢问公子有何贵干?”司马牛拱手还礼道:“我是宋国人,姓司马名牛,是专程来鲁国求教孔圣人的。请问这里可是鲁国圣人孔老夫子的宅邸?”子夏对司马牛也颇有耳闻,在历经宋国之难时,就听子贡介绍过他和哥哥司马桓魋人品不同,赶忙热情接待说:“早已听过您的大名。多年前我们师徒能在宋国摆脱您兄长的刁难,还多亏您从中劝阻保护啊!正好夫子在家,请您随我入内吧。”
子夏吩咐御者安顿好车马,就领着司马牛来到孔子居室。孔子对于多年前在宋国蒙难的经历记忆深刻,事后得知是司马牛对兄长司马桓魋的劝谏,帮助他们师徒一行顺利离开宋国,就一直非常欣赏司马牛的为人。今天见到司马牛来到鲁国求教,非常高兴。
司马牛先是向孔子介绍了现在宋国的情况。宋景公虽然修养不错,有强国的意愿,但有偏听偏信的弱点,对司马桓魅过度依赖,造成了桓魅势力一支独大。
孔子对于司马牛兄长司马桓魋为政奢侈霸道,早有耳闻。他早年在宋国见桓魅役使好多工匠劳作,为自己打造石质套棺,用了三年时间还未做成,把工匠们都累病了。孔子对此愤然评论道:“像司马桓魋这样奢侈,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的好啊!”孔子政见在各国是很有影响力的,这话传到司马桓魋那里,自然让他怀恨在心。这就是孔子过宋遭到司马桓魋迫害的原因。孔子接着请司马牛介绍一下他兄长桓魋在宋国的现状。司马牛介绍时,神情焦躁,说话急促,缺乏条理,表达了他对兄长独揽朝纲、觊觎君位的不满和担忧。
司马牛随后便开始向孔子请教他的人生困惑。他先是向孔子请教了何以为“仁”的人性修养问题。孔子面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忧郁状态,对其指正道:“仁德之人,说话应谨慎迟钝。”司马牛不解地问:“说话谨慎迟钝,就可以算是有仁德了吗?”孔子进一步教诲道:“事情做起来,往往不容易,说话能不谨慎迟钝吗?”[21]
司马牛听了孔子的教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怀忐忑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兄长所为,令我进退两难。敢问夫子,我怎么做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针对他心神不安的精神状态,指正道:“做到‘不忧不惧’,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司马牛急切地追问:“‘不忧不惧’,真的能成为君子吗?”孔子以反问的方式教诲道:“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22]
司马牛听后,若有所思,对于今后自己的为人方向似乎明白了许多。他觉得既然不能阻止兄长胡作非为,那就洁身自好,做一个自身清白的仁人君子。想到这里,他又有些怅然若失,慨叹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真是我的悲哀啊!”孔子听后,对一直陪侍的子夏说道:“卜商,你给司马牛开解一下,怎么样?”子夏非常同情司马牛这种忧虑的心理状态,上前握着司马牛的双手,真诚建言道:“牛兄,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勤奋敬业,避免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则四海之内,到处都会遇到敬业有礼的好兄弟。”[23]接着,子夏又安慰司马牛道:“今日,牛兄既受夫子教诲,就是孔门弟子。孔门弟子,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啊!”
司马牛请教至此,一扫满脸愁容,大彻大悟道:“兄弟亲情,尽己之力;人各有志,贵在自律。子夏弟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真是至理名言,顿解我心之忧啊!牛已悟今后人生道路。多谢夫子教诲,多谢子夏开解。”
亲爱的读者,司马牛和子夏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往吗?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解惑樊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