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闻师论礼
有一天,子贡带着子张来约子游:“夫子今日在家闲居,愿意一块去向夫子请教吗?”子游听了,喜不自胜,欣然跟子贡前来拜见孔子。
孔子见到这三名弟子主动前来求教,便对他们三人进行了“论礼”的讲学,教诲他们说:“你们三人请坐下,我给你们讲讲有关礼无处不在的学问:表示敬意而不合于礼,就是粗野;表现恭顺而不合于礼,就是谄媚;号称勇武而不合于礼,世称逆乱。无论是朝堂议论国政,还是行人出使四方,乃至两国交战谈判,礼无处不在,礼可以使一切恰到好处。”
子贡、子张向孔子请教之后,子游继续向孔子请教道:“请问夫子,礼是治理坏的而保留好的吗?”
孔子回答:“是的。禘礼和尝礼,是为了对祖先表示仁爱;乡射礼和乡饮酒礼,是为了对同乡表示仁爱;食礼和飨(xiǎng)礼,是为了对宾客表示仁爱。明白禘、尝等礼的人,治理天下就会像是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3]因此,居家有礼,长幼关系就分辨清楚了;内室有礼,父、子、孙三代就和睦了;朝廷上有礼,官职、爵位尊卑就井然有序了。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言行举止就能恰到好处。”三人听完孔子关于礼的教诲,对孔门礼学的感悟更进了一层。[4]
子游在听孔子的讲学过程中,对于孔子经常赞赏的子产很是钦佩,了解到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郑国执政大臣,成功辅佐郑简公、郑定公二十余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划地界、铸刑书、兴乡校、谋外交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郑国呈现出中兴局面。
有一次,子游单独向孔子请教对于子产的评价。子游问孔子:“夫子,您极力称赞子产仁惠,可以说来听听吗?”
孔子为子游开讲道:“子产的仁惠只不过在于他爱民罢了。”
子游疑惑道:“爱民可以称为德治教化,岂止是仁惠呢?”
孔子解释道:“子产,就像是一般人的母亲,能养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
子游进一步追问:“夫子您能举例说明这方面的事情吗?”
孔子就举例道:“比如子产用他所乘的车子帮助冬天过河的人。这就是只爱民而没有教化啊!”
子游深有所悟,向孔子报告请教的收获:“爱民仅是帮助他们解困衣食温饱,是不够的;治理国家,不仅要仓廪充实,还要教导百姓懂得礼节。夫子所言‘教导民众道德,教化民众礼乐,人民则有耻且服’[5],说的才是仁治的根本啊!”[6]
亲爱的读者,子游有了孔子的谆谆教诲,对礼仪之道研究得更加透彻明白,并在礼乐相辅相成教化民众方面,有了更多的真知灼见。子游还会得到孔子什么教诲呢?请您继续品读子游“独闻大道”于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