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争鸣子游

90 争鸣子游

子夏对门人推行“推己及人、身体力行”的教育理念,他牢记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2]的教诲,特别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他给门人制定了洒扫、应对、进退之中自理、自治、待人的实施规则,要求弟子们入门一年内,先把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养成了,再进一步学习儒家的《诗》《书》《礼》《乐》学说,体悟为官辅君治民之道。因此,有几位刚到子夏门下学习的弟子,碰到了同期到子游那里学习的伙伴,说起近一年来的这种学习方式,流露出不理解的牢骚情绪。

子游的门人回去向子游做了汇报。子游以为这是子夏的长期教学模式,感叹道:“子夏对弟子进行洒扫、应对、进退训练,是应该的,但这些都是为政治国学问的枝末。根本的《诗》《书》《礼》《乐》辅君之道,不在其中,长此以往,怎么可以呢?”

没几天的时间,子夏听到子游的这些话,面对着已经入门一年的部分弟子,郑重地教诲道:“前些日子,你们弟子中有向我学友子游诉苦的人,说整日洒扫、应对、进退,烦琐无益。但为师我认为,如果没有洒扫、应对、进退修身养性,纵有五车儒家学识,又怎么能去顺利实施呢?君子的学问之道,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后传授呢?学问犹如草木,是要区别对待的。君子的学问之道,如何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学习、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63]对于君子之道,洒扫、应对、进退虽然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习学一载,再学君子大道,不必担心它会妨碍君子远大学问。[64]

亲爱的读者,子夏就是在与子张、子游乃至曾参等同门弟子的儒学探讨中,开启了我国早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先河。但是同门诸多争鸣,往往众说纷纭,大大削弱了孔门学派的影响力。那么,子夏和他的同门想出了什么对策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和同门尊崇孔子“寻找盟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