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著者简介
《“一带一路”国情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二、国土面积
第二节 行政区划
一、第一省
二、第二省
三、巴格马提省(第三省)
四、甘达基省(第四省)
五、第五省
六、卡尔纳利省(第六省)
七、远西省(第七省)
第三节 地形和气候
一、地形
二、气候
第四节 河流、湖泊与森林
一、河流
二、湖泊
三、森林资源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铁矿
2.铜矿
3.石灰石
第二章 历史简况
第一节 古代简史
一、尼泊尔国名的由来
二、尼泊尔谷地的起源
三、廓帕尔王朝
四、莫希思帕尔王朝
五、克拉底王朝
六、梨查维王朝
七、马拉王朝
八、谷地以外的王国
第二节 近代简史
一、尼泊尔的统一和扩张
二、尼英战争
三、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
第三节 现代简史
一、特里布文国王恢复王权
二、评议会时期
三、议会民主制时期
第三章 民族与习俗
第一节 民族的划分
一、人口与民族
二、民族划分
第二节 主要民族
一、卡斯族
二、尼瓦尔族
三、马嘉族
四、塔鲁族
五、塔芒族
六、古隆族
七、拉伊族
八、林布族
九、夏尔巴族
十、其他较小民族
第三节 民风民俗
一、服饰习俗
二、饮食习俗
三、婚姻与家庭习俗
四、礼仪与禁忌
第四节 传统节会
一、全国性节日
二、地区性节日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印度教
一、印度教的传入与发展
二、印度教的派别与现状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二、尼泊尔佛教的派别
第三节 其他宗教
一、伊斯兰教
二、基督教
三、萨满教
四、耆那教
五、锡克教
六、巴哈伊教
第五章 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国民生活
一、国民收入
二、劳动就业
三、工资与物价
第二节 社会管理
一、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
二、社会问题
一、教育
二、科学技术
三、体育
四、医药卫生
一、语言
二、文学
三、戏剧、音乐、舞蹈和电影
四、建筑、雕塑、绘画及其他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报刊
二、新闻机构与新闻组织
三、广播电台
四、电视台
五、互联网
第六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国家政体的演变
一、君主立宪制的最初实践
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
三、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恢复与重建
四、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第二节 立法
一、众议院
二、联邦院
三、议会的职权
四、省议会
五、地方立法
第三节 行政
一、联邦行政机构
二、省行政机构
三、地方行政机构
四、联邦、省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司法
一、最高法院
二、高级法院
三、县法院
四、司法委员会
五、总检察长
第五节 主要政党
一、尼泊尔共产党
二、尼泊尔大会党
三、人民社会党
四、民族民主党
五、尼泊尔工人和农民党
第七章 国民经济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与发展水平
一、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
二、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
第二节 农业
一、种植业
二、畜牧业
三、渔业
四、林业和水土保持
第三节 工业
一、制造业
二、能源工业
三、采矿业
四、家庭手工业及小型工业
第四节 交通与通信
一、交通运输
二、通信
第五节 财政与金融
一、财政
二、金融
第六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一、对外贸易
二、外来投资与援助
第七节 旅游业
一、旅游业现状
二、旅游资源
第八章 军事与国防
第一节 国防体制
一、建军简史
二、国防体制
三、国防预算
第二节 军种与兵种
一、陆军实力编成
二、兵力部署
三、武器装备
第三节 军事训练与兵役制度
一、军事训练
二、兵役制度
第四节 对外军事关系
一、与印度的军事关系
二、与联合国的军事关系
三、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关系
第五节 廓尔喀兵
一、廓尔喀兵简史
二、廓尔喀兵的招募
三、廓尔喀兵的待遇
第六节 警察与武装警察
一、警察部队
二、武装警察部队
第九章 对外关系
第一节 外交战略
一、外交战略的历史沿革
二、当前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尼印关系
一、特殊关系时期(1947—1955年)
二、控制与反控制的摩擦时期(1956—1990年)
三、1990年以来的相互调整与改善关系时期
第三节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尼英关系
二、尼美关系
三、尼日关系
四、尼苏(俄)关系
五、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六、与南盟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十章 中尼友好关系
第一节 古代中尼友好往来
一、早期佛教交流
二、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三、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四、明朝时期的中尼关系
五、清朝时期的中尼关系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尼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发展
二、经济贸易往来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