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
(一)经济结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尼泊尔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农业产值的比重却稳步增长。1956—1957年度,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而非农产值仅占20%。到2012—2013年度,农业产值的比重降至35.5%,非农产值则上升至64.5%。
产业结构:在尼泊尔,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通信、旅游、金融与保险等的迅猛发展,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12—2013年度已降至35.5%。尼泊尔第一产业结构的下降幅度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多见。尼泊尔的第二产业通常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供水和供气等。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逐年扩大,从20世纪50年代的几乎为零,增至2012—2013年度的14.4%。第三产业包括贸易、交通运输、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服务行业等。作为发展较快的第三产业,其在尼泊尔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20%上升至2012—2013年度的50.3%。
在三种产业中,农业的增长速度最慢,近十年平均年增速为2.9%,非农业为4.8%。其中服务业的增速最快,为5.4%。详见下表:
表7-2 2005—2015年尼泊尔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2015年数据。
职业结构:尼泊尔的职业结构也在变化,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不断上升。1951年,尼泊尔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95.4%,2011—2012年度,这一比例已降至76.3%。
分配结构:尼泊尔的个人收入分配极不均匀,财富悬殊十分惊人。一方面,全国收入最高的10%的上层家庭占有全国总收入的47%,而收入最低的20%贫困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6%;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国,其63%的农民家庭只占有全国10%的耕地,而10%的上层农户则占有60%以上的耕地。按照国际标准,尼泊尔仍有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人口结构是经济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尼泊尔自1995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均处在高位,为2.4%,几乎比同期世界人口增长率1.3%高出一倍。并且,18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2%。根据2011年尼泊尔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2662万。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为1.4%。男女比例为94.4∶100。
(二)发展水平
从1951年开始,尼泊尔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已从1964—1965年度的28美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70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从1964—1965年度的28美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717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2001年度的298美元,增至2012—2013年度的967美元。总的来说,经济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除2006—2007年度最低的2.8%和2014—2015年度的3%以外,其余年度均保持在4%—5%之间,有的年度甚至超过5%,如2007—2008年度为5.8%。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至2014年,全国公路总里程为25599千米,比1951年的376千米增加了67倍,基本形成了以首都为中心的国家公路网。同时全国还拥有机场55个,航空公司69家。在通信方面,邮电通信服务已遍及全国,卫星通信服务也发展很快,许多城市都可以享受到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电信服务。
文化教育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至2014年,尼泊尔识字率上升明显,其中成人识字率(15岁以上)为56.5%。全国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国人均寿命有所提高。
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尼泊尔的重要产业,它是政府财政收入和就业增长的源泉。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地毯和成衣出口,居第二位。2012年尼泊尔接待的境外游客数为803092人,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6%。
外汇储备和外贸总额不断增加,至2013—2014年度,外汇储备已达6534.19亿卢比。在对外贸易方面,尼泊尔已同世界上70%的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2012—2013年度贸易额为6336.57亿卢比,其中出口占12.1%,进口占87.9%。
(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尼泊尔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全国8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同时还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大约有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国民收入仅有七百多美元。虽然早在1964年就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仍很严重,广大贫苦农民负担很重,生活十分困苦。此外,在尼泊尔还存在着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口占全国总劳动力的52%。工业发展也十分落后,现代化工业尚未形成。
尼泊尔的经济发展还受到政治、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频繁的政府更迭和无休止的党派斗争对经济政策起着掣肘的作用。自1990年恢复多党议会民主制以来至2018年,政府更迭多达二十五次,执政时间最长的三年多,最短的仅几个月。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甚至执政党内部也矛盾重重,这无疑会影响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