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评议会制度
在经过两年的摸索和过渡阶段后,马亨德拉选择了无党派的评议会制度。评议会制度源于印度及尼泊尔农村自古以来实行的“五老会”,即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每个村年长的有威望的五名男子组成议事机构,为村民排解纠纷和处理本村的一切公务,具有基层政权的性质。马亨德拉认为这种“土生土长”、扎根于民众之中的制度,很符合尼泊尔的国情,是尼泊尔实行民主的最好形式,于是在五老会的基础上创立了无党派的评议会制度,并于1962年12月16日正式颁布宪法实施。
1962年的宪法赋予国王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体现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君主主权原则。评议会宪法规定:“国家的主权归国王所有,所有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都源自国王”,例如,立法权虽然归议会,但国王对议会的立法权享有否决权;大臣会议虽然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首相和大臣会议的大臣均由国王挑选和任命,大臣会议只对国王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国王还通过任免最高法院的法官享有司法权。因此,国王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国王的许可,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决定。二是无党派原则。马亨德拉认为党派制度不适合尼泊尔,党派竞争只能给党派和个人谋私利,不能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团结。在马亨德拉逮捕了大会党一些领导人之后,另一些政党领导人开始逃往印度,暂时放弃了政党活动。
评议会起初分四级:全国评议会、专区评议会、县评议会和村评议会。全国评议会虽为最高立法机关,但它通过的法案,须得国王批准后方能生效。评议会采取逐级选举,最后选出全国评议会。全国评议会由140名议员组成,其中28名由国王直接任命,其余112名从全国75个县的县评议员中选举产生,任期5年。全国评议会的会议由国王召集和宣布闭会。必要时,国王可提前召集会议,并向评议会发表演说和送交文告。评议会议长和副议长由评议会推荐,国王批准产生,其任期也是5年。
1972年1月马亨德拉国王逝世,比兰德拉国王继位,继续推行评议会制度。比兰德拉国王曾在英国伊顿公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比较开明,因此人们希望他能恢复民主制度。学生和工人开始上街游行要求改变政治制度,改善他们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为顺应这种形势,比兰德拉于1974年对评议会制度做了一些改革,如将它从原来的四级调整为三级,将专区一级撤销,等等。尽管如此,人们对评议会制度,特别是对各级官员贪污腐化的不满并未消除,国内政局时有波动。
在大会党方面,由于尼泊尔国内禁止政党活动,大会党只能流亡印度。一些流亡在外的大会党成员多次在尼南部边境制造武装骚乱。1974年,在比兰德拉国王参加比拉特纳格尔的群众集会时,一名大会党分子向他投掷手榴弹,虽未伤及国王,但炸死其他两人。大会党还积极宣传评议会制度的弊病,鼓动群众反对评议会制度。
1979年4月,加德满都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由于处理不当,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事态趋于严重。大会党和其他政党、政治力量也趁机行动,把矛头直指评议会制度。
1979年5月,为适应形势要求,比兰德拉国王宣布在不久的将来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保留无党派的评议会制度,还是建立多党的议会制度。
1980年5月2日举行了全体公民投票。5月14日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投票结果:54.7%的选民赞成继续保持评议会制度,主张评议会制度的一方获胜。
比兰德拉国王为了继续维持评议会制度,缓和评议会一方与其他党派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对峙,同意对宪法进行修改。1980年12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全国评议会的成员由原来的间接选举变为全国普选产生(国王直接任命的28名除外);首相由全国评议会选举产生,而且必须得到60%以上的选举票;内阁向全国评议会负责;有党派背景的人士可以参加各级评议会的竞选,等等。
1980年宪法修正案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让步,但在两个根本点上仍没有改变:一是无党派;二是国王的领导权。根据修改后的宪法,1981年5月9日,尼泊尔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评议会直接选举。但是,绝大多数政党领导人由于遭软禁而没能参加。
1985年5月,大会党发起了向国王上书的签名运动,随即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不合作运动,目的是争取开放党禁,恢复民主。共产党有五个派别发表联合声明,也要求撤销党禁,实行多党制,恢复人民的基本权利。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尼泊尔教师协会把长期以来争取提高待遇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他们组织起来封锁学校,发起向加德满都进军和全国性的罢教运动。学生组织也纷纷联合起来向政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并发动了几次全国性的罢课学潮。政府对学潮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并逮捕了政党领导人和集会游行的骨干。
1989年1月中下旬,尼泊尔大会党在加德满都举行全国性大会,决定从1989年2月18日“民主日”那天起,为恢复民主而进行非暴力运动。此后,在尼泊尔大会党和联合左翼阵线的共同号召下,群众运动以极其隐秘的形式迅速向全国展开。由于军警镇压,从1月下旬至3月上旬,有成百人牺牲,成千人被捕,许多人失踪。尼泊尔国内政治局势正处于紧要关头。
正当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垒和较量待决战之间,一个外来因素刺激和加速了评议会制度走向解体。1989年3月,印度借口尼印过境条约期满,对尼泊尔实行经济封锁,使尼泊尔的经济陷入困境。由于从石油到食盐等几乎所有有关国计民生的基本物资极度匮乏,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恰在此时,世界上连续发生东欧国家改制、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政治风波等一系列的政治变局,尼泊尔人民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将反对印度制裁的不满情绪转向反对评议会制度。尼泊尔被禁政党抓住这个时机,加紧了反对评议会的活动。1990年2月,尼泊尔大会党连同七个共产主义派别组成的左翼联盟发起了废除评议会的运动。运动声势逐渐壮大,从开始的每天数万人走上街头,到4月份的20万人的群众运动。全国爆发罢工、罢课、罢市,军警与示威群众发生冲突,首都和其他主要城市瘫痪。与此同时,印度、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也不断向尼泊尔施加压力。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下,比兰德拉国王决定接受人民群众的要求,于4月8日宣布解除近30年的党禁,结束评议会制度,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重新制定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