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传入尼泊尔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在尼泊尔南部所立的石柱。阿育王在尼泊尔的蓝毗尼、迦毗罗伐斯堵县的尼格里河洼村和郭低河洼村分别建立了礼佛石柱和窣堵波(佛塔)。另据南传佛教文献记载,阿育王曾派末示摩长老等五位僧人前往雪山地区传教。一般认为,雪山地区就是指尼泊尔。

在加德满都的帕舒帕蒂寺里,有一块由梨查维国王贾亚·德瓦二世建于公元733年的碑铭。铭文记载:“布梨什·德瓦皈依佛”。布梨什·德瓦是马纳·德瓦的曾祖父,据推算应生活在公元400年左右。也就是说在梨查维时代早期,佛教已经深入到加德满都谷地。约公元5世纪,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世亲曾到尼泊尔传播佛教,并建立了僧团。

佛教传入尼泊尔初期,由于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发展较快。梨查维时期的著名国王阿姆苏·瓦尔玛和贾亚·德瓦二世既信仰印度教,也尊崇佛教。他们建立了许多佛教碑碣和佛教寺院。阿姆苏·瓦尔玛所建的碑铭虽大多已毁坏,但依稀可以看到“菩萨”“给水给帕拉尼提寺”等与佛教有关的词句。唐代高僧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当时尼泊尔国内佛教的情况:“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

公元7世纪始,尼泊尔佛教开始输入到西藏。赤尊公主入嫁西藏,为西藏带去了佛像和佛法。印度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也来到尼泊尔弘传佛教,之后又前往西藏传法。当时,尼泊尔僧人也前往西藏翻译佛经和传法。

公元12—14世纪,穆斯林进入印度,捣伽蓝、焚经书,印度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许多印度僧人携经卷逃往尼泊尔。尤其是孟加拉地区波罗王朝的灭亡和13世纪初超戒大学遭到破坏,使大批密教师尊逃到尼泊尔,从而推动了尼泊尔佛教的发展。这时候,尼泊尔正处在马拉王朝统治时期,马拉王朝的统治者尊崇女神,崇拜性力,因此佛教密宗又与印度教性力派融合,形成混合佛教。在另一方面,由于尼泊尔僧人与西藏僧人的交往,藏传佛教也随之陆续传入尼泊尔,成为尼泊尔佛教的组成部分。

在尼泊尔近代史上,佛教发展缓慢。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后,实行了保护尼泊尔传统宗教的政策,反对外来宗教。虽然统治者推崇印度教,但也不打击佛教。拉纳家族掌权后,制定了民法大典(1853年),对佛教传播进行限制,规定禁止改变宗教信仰,禁止诽谤印度教,违者一律驱逐出境。因此,不少佛教僧人被迫前往印度、缅甸等地,尼泊尔的佛教处于停滞状态。1951年拉纳家族被推翻后,佛教和印度教一样又受到国家的保护。特里布文国王还亲自担任尼泊尔“佛教复兴会”主席。佛祖诞辰日被规定为全国性的节日。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佛教虽然在尼泊尔从来都没占据过统治地位,并遭受过打击,但最终还是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根据最近几次尼泊尔人口统计,尼泊尔的佛教有复兴之势,信众人数在不断增加,2001年已上升至占全国人口的10.74%,首次突破10%的大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尼泊尔在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修建寺院,振兴佛教。韩国、泰国、中国、印度、越南、德国、日本、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修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佛教寺院。2000年,中国的“中华寺”和印度的“世界和平寺”先后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