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以外的王国
在中古时期,除加德满都谷地及其周边以外,其余地区也还存在着许多王国,如西部的卡斯王国,南部的卡尔纳塔克王国、森王国等。
(一)卡斯王国
尼泊尔西部卡尔纳利地区的卡斯王国(Khas)在尼泊尔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加德满都谷地的马拉王朝和南部的森王国(Sen)一起构成了中世纪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在卡斯王国还诞生了现今尼泊尔的国语——尼泊尔语。
尼泊尔的卡斯人来自中亚,他们沿喜马拉雅山向东南迁移,越过马哈卡利河到达卡尔纳利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其中一支卡斯人向北进入西藏玛纳斯湖地区。约公元12世纪初,从玛纳斯湖南下的卡斯人,在辛加(Sinja)河谷[2]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史称“卡斯王国”。王国的创建者是纳加拉吉(Nagaraj),到了普里特维·马拉国王(1338—1358年在位)时代,卡斯王国已臻于极盛。它统治着包括马哈卡利河以西的库毛恩和加瓦尔地带,西南至杜卢,东北至木斯塘,东南至特莱平原的卡皮拉瓦斯图和鲁潘德希一带,北至西藏贡格地区。此外,卡斯人还试图把疆域扩张到努瓦科特和加德满都附近,他们几次进攻谷地,同马拉人交锋。公元1328年,阿迪特亚·马拉一度占领了加都满都谷地西北门户重镇——努瓦科特。随着卡斯王国的扩张和东渐,卡斯语(卡斯库拉)——尼泊尔语的前身,也随之传播到加德满都谷地及其他广大地区。
普里特维·马拉死后,西部统一的卡斯王国逐渐分裂瓦解,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国,史称“二十二国”和“二十四国”。
(二)“二十二国”和“二十四国”
自印度遭到穆斯林侵略后,各种各样的印度教徒和土邦酋长们纷纷越过层层山岭,来到尼泊尔西部的崇山峻岭中避难。这些外来的逃难者由于掌握了比当地居民更先进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文明,因此很快就在当地扎下了根。公元14世纪中叶统一的卡斯王国开始分裂后,尼泊尔西部山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大的土邦联盟:一个是分布在远西部卡尔纳利河流域的“巴依西”(Baisi)联盟,即“二十二国联盟”(“巴依西”是尼泊尔语中“二十二”的意思);另一个是分布在甘达基河流域的“乔比西”(Chaubisi)联盟,即“二十四国联盟”(“乔比西”是尼泊尔语中“二十四”的意思)。
“二十二国联盟”包括以下各土邦:久木拉(Jumla)、阿查姆(Achham)、贾贾科特(Jajarkot)、鲁孔(Rukum)、巴章(Bajhang)、穆西科特(Musikot)、洁哈里(Jehari)、多蒂(Doti)、达里麦查(Darimecha)、罗尔帕(Rolpa)、戈塔姆(Gotam)、代累克(Dailekha)、加朱尔(Gajur)、高拉伊(Ghorai)、贾因普尔(Chainpur)、卡拉加昂(Kalagaon)、拜塔底(Baitadi)、比拉斯普尔(Bilaspur)、穆利金塔(Mullijanta)、马利布姆(Malibum)、巴姆皮(Bamphi)、巴朱拉(Bajura)。
“二十四国联盟”包括的土邦有:拉姆宗(Lamjung)、道尔(dhor)、卡斯基(Kaski)、塔纳洪(Tanahung)、赖兴(Rising)、吉令(Ghiring)、加尔科特(Galkot)、加洪(Garhung)、潘云(Payung)、沙东(Satung)、杜尔科特(Dhurkot)、帕尔帕(Palpa)、比尔科特(Bhirkot)、古尔米(Gulmi)、依斯马(Isma)、坎奇(Khanchi)、穆西科特(Musikot)、阿尔加(Argha)、帕洛—纳瓦科特(Pallo-Nawakot)、贾尔—哈查尔—帕尔巴特(Char-Hajar-Parbat)、皮乌坦(Piuthan)、萨连(Sallyan)、当(Dang)、拉塔洪(Lattahung)。
这些分散的土邦王国被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形容成“大象拉的屎”。他们之间战争不断,各自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和政治单元,经济和文化发展极其缓慢。
这些土邦王国的名称,有许多在今天尼泊尔的地名中仍可看到。居住在这里的人有许多是蒙古人种,但统治者大都是从印度撤退来的印度教徒。这些弱小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像先前的卡斯王国一样能够一统天下。但在每个联盟内部各土邦之间,仍有着错综复杂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通婚和土邦间子侄相互继承王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血缘上的联系,为这些土邦日后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三)卡尔纳塔克王国
卡尔纳塔克(Karnatak)王国位于尼泊尔南部平原的西姆龙格尔(Simraungadh)一带,即今纳拉扬专区的巴拉县境内。“西姆龙格尔”的意思是西姆拉的森林城堡,历史上又称该地区为“提尔胡特”(Tirahut)。公元12世纪始,卡尔纳塔克王国在尼泊尔谷地的历史记录中经常出现,虽然它不属于谷地王朝的统治范围,但由于与谷地关系密切,加之它所处地理位置属于今天的尼泊尔,故这里做一简要介绍。
卡尔纳塔克王国始建于公元1097年,创建人是那尼亚·德瓦(Nanya Dev),据称来自南印度的查鲁克亚(Chalukya),是一名军队统帅,在攻入北印度后到达西姆龙格尔,以后就留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卡尔纳塔克王国在历史上对加德满都谷地进行了多次进攻,但都未获胜。据《廓帕尔王朝纪年史》记载,卡尔纳塔克人曾在公元1111年、1244年、1245年、1300年和1310年对尼泊尔进行了五次大的进攻。但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曾攻入加德满都,并在巴克塔普尔(巴德岗)建立了政权。公元1324年,印度德里的穆斯林政权向西姆龙格尔进兵,卡尔纳塔克国王战败,统治宣告结束。
卡尔纳塔克王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水平已超过了加德满都谷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德满都谷地。在卡尔纳塔克王国建立初期,尼泊尔谷地的马拉政权还不够巩固,而印度也缺乏强有力的统治,因此它才得以迅速崛起。
(四)其他较小王国
除以上王国和土邦联盟外,加德满都谷地南面是马克万普尔王国,即森王国;东面是乔丹底王国,它控制着今天的奥卡尔东加、博杰普尔、萨普塔里、希拉哈、莫霍塔里、达努沙和萨拉希等地区;再往东的广大地区则是比贾亚普尔王国,这里是克拉底人的势力范围。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论和佛教的某些教义,每个村庄或部族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