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问题
1.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困扰尼泊尔的最大问题。尼泊尔为农业国,经济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尼泊尔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政局多变和基础设施薄弱,收效不彰,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贫困问题难以解决。
据统计,2012—2013年度,尼泊尔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5.1%,加上每天收入低于2美元的30.9%的人口,两项合计高达86%,位居南盟国家中的倒数第一位。[5]另据尼泊尔中央统计局数据,尼泊尔2009—2010年度划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19261卢比。按照这一标准,尼泊尔的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16%,其中城市人口的贫困率为15.46%,农村人口的贫困率为27.43%。全国贫困差距指数为5.43%,贫困差距平方指数为1.81%。见下表:
表5-6 尼泊尔的贫困指数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CBS view on poverty in Nepal(2010-2011).
从地区分布看,尼泊尔北部高山区的贫困率最高,为42.27%,中部山区的贫困率为24.32%,南部特莱平原的贫困率为23.44%。从全国五大行政区域来看,远西部地区贫困率最高,为45.61%,中西部地区次之,为31.68%,接下来是西部地区22.25%、中部地区21.69%和东部地区21.44%。
从民族和种姓来看,尼泊尔的达利特种姓(贱民)的贫困率最高,为38.16%,山区婆罗门和尼瓦尔民族的贫困率最低,分别为10.34%和10.25%。请看下表:
表5-7 尼泊尔不同民族和种姓的贫困率
(续表)
资料来源:尼泊尔中央统计局,CBS view on poverty in Nepal(2010-2011).
统计数据还表明,家庭人口数量越多,贫困率越高。一家之主的文化层次越高,贫困率越低。在尼泊尔,家长为接受过10年级以上教育的家庭,贫困率最低,仅为7.1%,而文盲家长的家庭贫困率最高,为33.5%。
从消费水平看,尼泊尔最贫困的10%的人,平均年消费11093卢比,其年消费总额只占全国消费总额的3.2%,而最富的10%的人,平均年消费102772卢比,其年消费总额占全国消费总额的29.5%。
从人均年收入看,根据2009—2010年度尼泊尔第三次全国生活水平调查,尼泊尔人均年收入为41659卢比,其中占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的年收入占全国收入的56%,剩余80%的人口只占全国收入的44%。这种收入分配反映了尼泊尔的贫富差距大,贫困化程度较深,基尼系数一度到达0.41,超过警戒值。
尼泊尔的贫困状况虽然比较严重,但近十多年来还是出现了改善。1995—1996年度,尼泊尔的贫困率为41.76%,2003—2004年度下降为30.85%,2010—2011年度进一步下降至25.16%。15年间下降了约16.6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尼泊尔的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难题。尼泊尔政府曾实施了一系列消除贫困的计划,建立了扶贫基金会。为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政府帮助穷人制定了消除贫困计划,例如通过外国的技术援助和非政府机构为乡村地区提供设备和服务,彻底解除靠租地为生农民的债务,进行医疗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对老弱病残进行免费医疗,在各县实施养虎、养鸡、养蚕、种菜等消除贫穷计划等。但总的来看收效有限,贫困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尼泊尔的贫困问题与少数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尼泊尔人口增长过快,加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特别是向首都加德满都涌入,使得城市的压力增大,城市的贫困问题反而加剧,住房、教育、安全、饮水等问题相伴而生。
2.拐卖妇女问题
拐卖妇女问题也是尼泊尔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尼泊尔妇女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但是尼泊尔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加上印度教种姓因素的影响,尼泊尔妇女的社会地位仍十分低下,特别是将妇女作为商品交易的犯罪行为一直在持续。在尼泊尔拐卖妇女的事件接连发生。大多数被拐卖的妇女被迫从事色情行业,不但滋生了犯罪行为,也使得艾滋病的防治难度加大。据悉,每年都有1万至1.5万名尼泊尔妇女被拐卖到印度从事色情行业。拐卖妇女的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不仅使尼泊尔妇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也给尼泊尔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何消除拐卖妇女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妇女的合法权利,仍然是尼泊尔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
每年的9月5日是尼泊尔规定的全国“反贩卖人口日”,在尼泊尔政府妇女儿童及社会福利部的带领下,相关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有关妇女权利及反对贩卖人口的观念。由于尼泊尔有大量劳动力去国外务工,而针对这些务工人员,尤其是女性的人口贩卖、贩毒、器官买卖等犯罪行为一直较为严重。
同时,尼泊尔还存在着贩卖少女问题,这些少女被卖到印度后被强迫卖淫。据统计,被卖到印度的尼泊尔少女数量估计达到20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