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音乐、舞蹈和电影

三、戏剧、音乐、舞蹈和电影

(一)戏剧

戏剧也是尼泊尔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戏剧的传统亦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克拉底王朝时期。到了公元7世纪,梨查维宫廷演出过四幕舞剧《罗摩衍那》。马拉王朝时代,加德满都谷地三个分立的宫廷都热衷戏剧创作。帕坦国王希迪纳尔·辛格创作过《七月之舞》,巴德岗国王布帕金德拉·马拉创作了《英雄之举》。当时,用梵文创作的戏剧很流行,但人们也用尼瓦尔语创作。用尼瓦尔语创作的戏剧虽然题材也是取自往世书,但内容更接近当时的世俗生活。加德满都谷地居民聚集区都建有方形露天舞台,供节日期间演出戏剧。可见戏剧在当时十分盛行。马拉王朝时期排演过的一些戏剧,至今仍然流传。

沙阿王朝时期,波斯宫廷戏剧、英国舞剧、歌剧等开始引入尼泊尔,并在宫廷演出。拉纳统治者还派人去加尔各答学习当时流行的波斯和英国风格的舞台艺术,这些人回来后成立了皇家剧院,为现代戏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皇家剧院上演的有梵文剧、波斯剧、用印地文和乌尔都文改编的故事剧等。后来,一些人又把梵文、印地文、波斯文、乌尔都文的戏剧翻译为尼泊尔语演出。

20世纪以来,尼泊尔比较著名的剧作家主要有:巴尔·克里希纳·萨马(1903—1981年)、比姆尼迪·提瓦里(1911—1973年)、廓帕尔·普拉萨德·里马尔(1918—1973年)、比贾亚·马拉(1925—)等。其中,巴尔·克里希纳·萨马被誉为尼泊尔现代戏剧之父。他生于拉纳家族,祖父曾去加尔各答学习戏剧。萨马一生共创作了17部剧本,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和独幕剧,主要剧作有《北极》《满足》《心病》《我》和《冰冷的炉灶》等。比姆尼迪·提瓦里追求社会平等和个性解放,主张提高妇女地位,共创作了10余部反映一般群众生活的剧本。廓帕尔·普拉萨德·里马尔是尼泊尔著名剧作家兼诗人,共创作了多部剧本和几十本诗集,还是散文诗的奠基人,戏剧代表作有《火葬场》和《这是爱情》等。比贾亚·马拉是尼泊尔当代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他着重人物内心矛盾的心理分析,主要作品有《生活及死亡》《为什么被惯坏?》等。

(二)音乐和舞蹈

尼泊尔有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梨查维王朝时音乐舞蹈已相当发达。马拉国王阿马尔·马拉还亲自编排了《拜拉瓦》《巴德拉时母》等许多舞剧。尼泊尔的音乐和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北印度音乐舞蹈的成分,也吸收了中亚地区的一些成分,同时,尼泊尔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舞蹈,它们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不断发展为今天的音乐舞蹈特色。

尼泊尔的音乐有古典、民族与现代音乐之分。古典音乐一般为马拉王朝遗留下来的音乐形式,尤指佛教金刚乘祭司在祭祀时所唱的古老曲调,以及北印度莫卧儿王朝时的音乐等。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是尼泊尔音乐最为丰富的部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乐器和歌曲,抒情歌曲、独唱、对唱、合唱等十分丰富。现代音乐是在古典、传统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西方音乐的和声和多声部的旋律创作而成的,有独奏和合奏曲调。

尼泊尔的乐器种类极多,有近百种。最常见的就是“五乐器”,即鼓、号、唢呐、喇叭和吹管。此外达不拉鼓、西达尔琴等印度斯坦乐器和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也被应用。

尼泊尔的舞蹈有古典舞蹈、节日舞蹈、民间舞蹈等几种类型。

古典舞蹈是佛教密宗祭司在祭祀时所跳的舞蹈,节奏平缓、舞姿优美。

节日舞蹈多指马拉王朝时期留传下来的,或被称为敬神舞。这种舞蹈一般在节日期间,由地方社团或寺庙组织演出。演员们穿上特定的服装,戴上首饰、面具,要搭台连演数日,有的还要在街头巡回演出。如庆祝因陀罗节时,在加德满都演出的《拉凯舞》和《时母》舞,在帕坦演出的《八圣母》和《白时母》,在巴德岗演出的《新难近母》和《拉达·克里希纳》等舞蹈。这些舞蹈的音乐强劲有力,动作沉重、表现女神战胜恶魔的故事。

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流传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舞蹈,有的在亚洲民间舞蹈节上曾获过大奖。这些舞蹈充满了生活气息,节奏明快,动作敏捷,反映了尼泊尔民族纯朴、豪迈、乐观、欢快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性的舞蹈有古隆族、马嘉族的《娇丽》舞,尼瓦尔族的《迪迈鼓》《肯塔迈》舞,塔芒族的《塔芒》舞,西部平原的《德哈蒂》舞,拉伊族的《桑吉》舞,中部山区的《索罗蒂》舞,特莱平原塔鲁族的《莫地亚》舞和夏尔巴族的《夏布隆》舞等。

(三)电影

电影是尼泊尔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尼泊尔的电影事业起步晚,发展也不快。1944年第一部尼泊尔电影《哈里钱德拉》问世。1966年又拍摄了《娘家》。1977年尼泊尔皇家电影公司成立。但当时摄制的影片仍需送到印度等地冲洗印制。后来才逐渐建立影片冲印车间和现代化的摄影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尼泊尔生产的影片主要有黑白故事片《心的堤坝》(1974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童女神》(1975年)、《朱砂情》(1979年)等。《朱砂情》讲述的是寡妇的不幸命运,发行后被译为中文在我国放映。此外,尼泊尔皇家电影公司还拍摄纪录片、新闻短片以及一些反映尼泊尔名胜古迹的文化片。

尼泊尔皇家电影公司后来按照私有化进行改组,51%的股份出售给私人,并改名为尼泊尔电影发展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行的影片数量增长较快,每年有25—30部。除供给影院放映外,电视台每周六下午要放映一部国产影片。因需求量大,由尼泊尔自己生产的故事片仍感不足,不得不由印度制作的印地语电影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