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的统一和扩张
(一)廓尔喀王国的兴起
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在征服谷地以前是廓尔喀王国的国君。廓尔喀王国据说是来自印度拉贾斯坦邦拉其普特王公的后裔建立的。他们最初在穆斯林进攻后逃到尼泊尔山区,在比尔科特和努瓦科特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后来一个名叫德拉比亚·沙阿(Drabia Shah)的人于公元1559年攻下廓尔喀,自立为王,从此建立了一个后来名声大震的廓尔喀王国。
廓尔喀王国尽管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但在统治者中却出现了一系列能干的政治家。拉姆·沙阿国王(Ram Shah,1606—1633年在位)是廓尔喀王国的第四代国王。他对全国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颁布了第一部法典,发展工商业,制定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度量衡制度。他为人公正,曾经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要寻求公正,就去廓尔喀”。当时,拉姆·沙阿看到廓尔喀西部和西南部的卡斯基、拉姆宗和塔纳洪等国比较强盛,于是便向东和东南方向的马嘉人和古隆人控制的地区扩张,统治范围一度达到努瓦科特和北边与西藏交界的地方。拉姆·沙阿的政治远见和经济改革使廓尔喀的国力大大增强,并为后来的统治者进行土地扩张和完成尼泊尔的统一大业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廓尔喀军征服谷地三国
18世纪前期的尼泊尔正处在极度纷乱的小国割据状态,在本来不大的国土上居然存在着50多个大大小小的王国。在这种纷繁复杂背景下强盛起来的廓尔喀王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外扩张,并觊觎加德满都谷地。廓尔喀第九代国王纳尔布帕尔·沙阿(Narbhupal Shah)统治时曾向加德满都谷地进攻,但遭失败。1743年,年仅20岁的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继位,他励精图治,积极准备征服谷地三国。一方面他向印度购买军火,并设法自己制造军火;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采取近交远攻的策略,先后向自己的强邻卡斯基、拉姆宗、塔纳洪和帕尔帕等国派出使者,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1742年,普里特维发动了攻打努瓦科特的战争。努瓦科特隶属于谷地内的坎蒂普尔王国,是通往吉隆口岸与西藏进行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但由于准备不足,进攻未获成功。
1744年10月,普里特维再次攻打努瓦科特,并成功占领该地。廓尔喀军队在占领努瓦科特以后,切断了通往西藏的贸易通道,使谷地三国受到极大震动。加德满都国王贾亚·普拉卡什派兵想夺回努瓦科特,但未成功。
此时的普里特维并未急于进攻谷地三国,而是向谷地外围发起进攻。1748年,普里特维控制了谷地以东的辛杜帕尔乔克、卡布雷普朗乔克两地,从而控制了尼藏贸易的另一个重镇古蒂(聂拉木)。
1757年,普里特维开始攻打谷地南边的门户——基尔提普尔(Kirtipur)。此时谷地三国意识到危险临近,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暂时搁置了彼此争议,组织联军防守。交战中普里特维遭遇失败,不仅指挥官卡鲁·潘德被杀,自己也险些丧命。
这次失败,除了对谷地三国的实力估计不足之外,谷地南面的马克万普尔对谷地三国的资助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普里特维决定先拔掉马克万普尔,阻断物资供应渠道。1762年8月,普里特维派自己的三个弟弟率军出征,成功征服了马克万普尔,并缴获了许多武器。此时,普里特维已经形成了对谷地的包围之势。他通过实行经济封锁,断绝外来商品的来源,特别是盐和棉花等生活必需品,使谷地的生活陷入困境。
1765年,普里特维第二次攻打基尔提普尔。开始时仍遭到城内军民的顽强抵抗,进展并不顺利。后来他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6个月后,基尔提普尔城内弹尽粮绝,守军被迫投降。1766年3月,廓尔喀军占领该地。
基尔提普尔沦陷后,谷地三国十分惊恐。加德满都国王贾亚·普拉卡什决定派出密使,向印度的英国人求援。英国殖民者觊觎谷地已久,早就想插手尼泊尔的事务,以便其进一步进入西藏,因此立即派金洛克上尉带领一支军队前来援助。1767年8月,金洛克上尉率领2400名士兵从印度的巴特那出发,向谷地进军。但由于天气闷热、道路泥泞,再加上还要穿越尼泊尔南部的原始丛林,长途跋涉的英军士兵吃尽了苦头。普里特维带领1200名精兵在谷地南面的辛杜里山区设下埋伏,一举击溃了敌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廓尔喀军的士气。
普里特维利用谷地内王国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和步步紧逼的策略,终于在公元1768年9月25日(尼历1825年6月13日)加德满都国王正沉浸在因陀罗节的欢乐之中时,一举攻破了他们。贾亚·普拉卡什国王逃往帕坦,加德满都落入普里特维之手。
在攻占了加德满都之后,普里特维紧接着出兵帕坦。当时,帕坦的权力掌握在六个普拉坦手中,他们决定不战而降,于是在攻克加德满都11天后(公元1768年10月6日),帕坦就轻易地落入普里特维之手。帕坦和加德满都的国王又一起逃到了巴德岗。
由于普里特维与巴德岗国王拉纳吉特之子比尔·辛格为结拜弟兄,因此普里特维开始并没有攻城,只要求交出加德满都和帕坦两国的国王,但遭拒绝。相持一年之后,普里特维终于在1769年10月向巴德岗发动进攻。经过两天激战,巴德岗国王拉纳吉特·马拉投诚,巴德岗并入普里特维的麾下,马拉王朝宣告结束。
1769年11月12日,来自廓尔喀的沙阿王朝正式将首都迁到加德满都。
(三)沙阿王朝的统一进程
在征服了谷地三王国之后,普里特维并没有满足,他决心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建成一个统一的王国。1771年4月,普里特维开始向西部进军,目的是要征服“二十四国”和“二十二国”联盟。他首先向“二十四国”地区推进,在攻占塔纳洪后,廓尔喀的旧敌拉姆宗迫于形势臣服。普里特维接着攻占了卡斯基、比尔科特、潘云、多尔等小国。这时“二十四国”中两个最大的强国——帕尔帕和帕尔巴特联合其他小国,包括已经臣服的拉姆宗,共同向廓尔喀军发起反击。联军借助有利地形和后勤供给便利等条件,重创廓尔喀军,包括指挥员巴斯奈特在内的500名将士牺牲。廓尔喀军西进受挫后,被迫撤出西部地区,转而向尼泊尔东部进军。
当时尼泊尔东部主要有两个独立的王国:一个是卡马拉河流域的乔丹底,另一个是柯西河流域的比贾亚普尔。1772年,普里特维开始东征。乔丹底国王不战而逃,比贾亚普尔也在廓尔喀大军的进攻下败北。普里特维征服了梅奇河以西的大片领土。正当大军节节胜利,并准备越过伊拉姆向锡金进攻的时候,52岁的普里特维不幸在1775年初病逝。至此,第一阶段的统一进程告一段落。
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虽然没有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但他为尼泊尔以后的统一和强大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看作是现代尼泊尔的缔造者,被尊为“王中之大王”和“国父”。他是继马纳·德瓦、阿姆苏·瓦尔玛、贾亚斯提提·马拉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国君。从1744年攻占努瓦科特起,历经31年的艰苦征战,他把一个小小的廓尔喀王国扩展为一个东达锡金和大吉岭,西至马尔乡地河和哲普河,北至拉苏瓦山口,南及莫朗和哈努曼纳加的广大地域的国家。
普里特维逝世后,他的儿子普拉塔普·辛格·沙阿继承王位。但他只统治了三年,便因病去世,其两岁半的儿子拉纳·巴哈杜尔·沙阿被立为王。由于国王年幼,国王的叔叔巴哈杜尔·沙阿和他的母亲拉金德拉·拉克希米共同代其主持政务。后来,权力渐渐落入拉金德拉王太后之手。当时,普里特维曾经征服过的西部二十四国中的许多小国又相继独立了,有的甚至结成了联盟。摄政的拉金德拉·拉克希米王太后派军前往镇压,很快就收复了包括塔纳洪、卡斯基在内的大片地区。拉克希米王太后还巩固了东部地区的统治,为尼泊尔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拉金德拉·拉克希米于公元1785年去世,大权又落到王叔巴哈杜尔·沙阿亲王身上。巴哈杜尔·沙阿是尼泊尔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在他摄政期间,尼泊尔的统一和扩张进程首先要面对的是当时还很强大的帕尔帕国。为此,他主动采取联姻的方式娶了帕尔帕国王森的女儿,与之结盟。在稳住潜在的对手之后,巴哈杜尔开始向卡利甘达基河以西地区进兵,很快征服了古尔米、阿加、康吉、帕尔巴特、皮乌坦、当以及罗尔帕等国,使其势力达到了贝里河岸。之后,巴哈杜尔又趁势向卡尔纳利地区的二十二国进攻,将势力扩大到马哈卡利河。按照协议,巴哈杜尔将三个被征服的土邦划给了帕尔帕。
1790年,廓尔喀军越过西部的马哈卡利河,占领今属印度的库毛恩、加瓦尔等地。在巴哈杜尔摄政时期,尼泊尔的疆域扩大到普里特维时代的三倍。
在征服了西部各土邦王国之后,沙阿王朝的国力日渐强大,人力资源比较充实。摄政王巴哈杜尔甚至一度向北扩张,侵犯中国西藏边境。1788年7月,沙阿王朝借口与西藏地区的贸易争端,凭借自己的实力从古蒂(聂拉木)和吉隆两地深入我国西藏。1791年8月复又进至日喀则,掠夺扎西伦布寺的财物、金银和粮食。这一入侵导致了尼中战争。中国清军在福康安将军的率领下打败廓尔喀军,兵临加德满都。沙阿王朝于是主动求和,表示愿意退还掠夺财物,“保证此后永不再犯边境”。
1795年,巴哈杜尔·沙阿将大权交还给已经20岁的国王拉纳·巴哈杜尔。拉纳·巴哈杜尔亲政后,继续向西部扩张领土。1807年,拉纳·巴哈杜尔被他的弟弟谢尔·巴哈杜尔刺杀。1808年比姆森·塔帕(Bhimsen Thapa)成为首相后,沙阿王朝的军队越过贾穆纳河进军坎格拉,但他们在这里遇到强劲的对手——兰吉特·辛格领导的锡克军,沙阿大军遭受重创。1811年,阿马尔·辛格·塔帕将军打败了尼泊尔统一的最后一个敌人——帕尔帕。至此,尼泊尔的版图达到最大,近70年的征战和统一进程结束。它在东部已越过梅奇河直抵锡金境内的提斯塔河(Teesta River),西部则远远超过昔日的“二十四国”和“二十二国”的范围,直至今日印度台拉登以西的萨特累季河岸,北面连接我国西藏,南及印度北部大平原。被征服的那些小王国有较强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收税,管理自己的地盘,但得以“归顺”和“纳贡”的形式承认尼泊尔的宗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