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瓦尔族

二、尼瓦尔族

尼瓦尔族是尼泊尔的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以经商和艺术才能著称的民族。关于尼瓦尔族的来历,历来有许多争论。有人说它是加德满都谷地的原住居民,有人认为它是外来民族与谷地内居民的混血。尼瓦尔人有自己的语言——尼瓦尔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尼瓦尔语又受到了印欧语系中梵语和尼泊尔语的强烈影响。尼瓦尔语中称尼瓦尔为“尼瓦”,称尼泊尔为“尼泊”,两者发音相似。

尼瓦尔族过去一直定居在加德满都谷地,近两个世纪以来则不断往外迁移,范围已遍及全国。据2011年人口统计,尼瓦尔族人口为132.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

尼瓦尔族是加德满都谷地灿烂文化和古代文明的创造者。如今在加德满都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古代建筑,大都出自这个民族之手。尼瓦尔人在建筑、雕刻、绘画、铸造、冶金等领域的高超技艺,还影响到西藏和中国内地。元代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尼瓦尔人的经商才能也是值得称道的,他们不仅足迹遍及尼泊尔大小城镇,还从事西藏和印度之间的过境贸易,许多巨商富贾都是尼瓦尔人。此外,尼泊尔有不少著名学者、作家、诗人、政治家也都出自这个民族。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尼瓦尔族都是尼泊尔社会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民族。

尼瓦尔人多信奉佛教,也有人信仰印度教,或二者兼信。中世纪时贾亚斯提提·马拉制定的种姓制度,基本上是针对尼瓦尔人的,他对尼瓦尔人的种姓进行了很详细的划分。由于他大力推行印度教和种姓制度,从那时起尼瓦尔人信奉印度教的人数多了起来。现今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的居民大多数是尼瓦尔人,上层尼瓦尔人一般信奉印度教,或印佛两教兼信,下层尼瓦尔人以信奉佛教居多。

尼瓦尔虽然不是印度教社会民族,但它接受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最高贵的姓氏相当于卡斯族的婆罗门,如信奉印度教的德乌巴祖(Devbhaju)、巴塔(Bhatta)、贾哈(Jha)等姓氏;信奉佛教的尼瓦尔祭司称金刚师,其姓氏为古帕祖(Gubhaju)。尼瓦尔族中相当于刹帝利种姓的是什雷斯塔姓氏。“什雷斯塔”(Shrestha),意即“优秀者”,其中又分两类,一类称“六姓氏”,一类称“五姓氏”,前者自认为比后者更优秀。“六姓氏”其实也不只六个姓氏,其中比较大的有:布拉坦(Pradhan)、乔西(Joshi)、马拉(Malla)、拉吉班达里(Rajbhandari)、阿马蒂亚(Amatya)、马斯克(Maske)、贝德亚(Baidya)等。

信奉佛教的释迦、班达(巴雷)和什雷斯塔等姓氏的地位较高。尼瓦尔人中的“贾布”(Jyapu)姓氏,一般只务农,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地位相当于吠舍。其他下层职业种姓有铁匠、铜匠、画匠、乐师、裁缝、清洁工,等等。

尼瓦尔人素来偃武修文,不喜从军,大都以经商或务农为生。但现在的尼瓦尔人就业范围已经扩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屠夫走卒,从大资本家到小商贩,行行都少不了尼瓦尔人,尤其在经商领域,为了寻找商机,尼瓦尔人不管在城市或农村,在山区或平原,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可以说已是遍布全国各地。

尼瓦尔族的文化极具特色。尼瓦尔族7—9岁的小女孩要与“贝尔果”(Bel)举行象征性结婚的习俗,俗称“贝尔婚姻”或“益喜”(Ihi)。贝尔果果皮坚硬,不易腐烂,尼瓦尔人将其视为“金童子”。女孩与贝尔果的婚姻象征着永恒的婚姻,贝尔果是女孩一生的丈夫。姑娘长大与男子结婚后若遭遇婚姻挫折,可以自由离婚或改嫁。“益喜”仪式很隆重,现在通常由数名或数十名小姑娘一起集体举行。尼泊尔著名的活女神“库玛丽”(Kumari)也是从尼瓦尔小姑娘中选出。

尼瓦尔民族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社团组织,称作“古蒂”(Guthi)。古蒂的组织形式很多,基本上分三类:第一类是为宗教目的建立的;第二类是为某种公益事业或实行互助而建立的;第三类是为娱乐性目的而建立的。“古蒂”拥有土地,传统上不用交赋税,但为了打击地主利用这一点隐瞒土地偷逃税赋,政府于1976年规定所有“古蒂”的土地都要交税。

尼瓦尔族是尼泊尔的中坚民族,民风淳朴,生活风趣,重德重情,尊师敬老,他们有许多奇特的民风民俗,是尼泊尔民族大花园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