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公元7世纪是古代中尼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两国在宗教、文化和政治上的交往极为密切。唐朝由陆路去印度的僧人,往往取道尼波罗国(古代尼泊尔)。玄奘赴印求法期间,于公元635年访问了现属尼泊尔的蓝毗尼和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和拘尸那迦等地方,瞻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出家前居住的王宫遗址、顿悟出家和圆寂的圣地。同法显一样,他回到中国后也写了一本游记——《大唐西域记》。书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当时尼泊尔的札记,其中写道:“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荒芜已甚……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一伽蓝,僧徒三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这是首部翔实记载尼波罗国人民生活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的书籍,为研究尼泊尔的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7世纪中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国势日趋强盛。当时,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支持佛教,佛教兴盛。为加强和尼波罗国的关系,松赞干布派使臣分别向鸯输伐摩王和唐朝皇帝求娶其公主。公元641年,尼波罗国的赤尊公主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汉藏、尼藏联姻沟通了一条从长安、拉萨、加德满都到达印度的吐蕃尼波罗道,为中尼两国使者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经贯通便成为一条极其重要的国际通道。赤尊公主赴藏时带来了大乘佛法以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等佛教文物,西藏自此开始有了佛教。同时,随赤尊公主入藏的工匠、佛僧等为西藏的佛教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们的帮助下,西藏地区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而闻名后世的大昭寺和小昭寺也是在当时由赤尊公主与文成公主带来的工匠共同建造而成。
此间,尼波罗国的鸯输伐摩王去世,乌德亚·德瓦二世继承王位,但不久其弟儒那弑君夺位,王子那陵提婆被迫流亡西藏。公元643年,在松赞干布的帮助下,那陵提婆回到尼波罗国,夺回了王位。同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以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的使团出访印度,走的就是吐蕃尼波罗道,仅用九个月的时间便到达印度的摩揭陀国。他们途经尼波罗国,受到国王那陵提婆的热烈欢迎及款待。《旧唐书·泥婆罗传》有记载:“贞观中,卫尉丞李义表往使天竺,途经其国,(国王)那陵提婆见之大喜,与义表同出观阿耆婆沵池。”647年,那陵提婆派使者入唐,向唐朝皇帝进献波棱、酢菜、浑提葱等礼物,其中菠棱即菠菜。据《册府元龟》记载,菠菜就是由此传入中国的。同年,王玄策作为正使再次出访印度,当时与唐朝交好的戒日王刚刚去世,篡位者对中国使团表示敌意,不仅逮捕了使团成员,还抢走各国进献的礼物。王玄策设法逃出摩揭陀,在尼婆罗国和吐蕃的帮助下,打败篡位者并将其俘虏回到长安。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带领使团访问印度和尼泊尔。
王玄策的三次出使印度,使大唐帝国的国威得以宣扬,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交流也得以大大加强。随着吐蕃尼波罗道的开通,中国内地的物资和先进技术被源源不断地传入南亚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纸和造纸术,它们经西藏传入尼泊尔,又经尼泊尔一路传入印度。现在尼泊尔造纸采用的仍然是同西藏一样的香料植物原料。同时,这一时期两国间宗教往来频繁,大批唐代僧人取道该道访问尼泊尔,有些甚至长期居住尼泊尔直至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