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泊尔共产党

一、尼泊尔共产党

尼泊尔共产党是目前尼泊尔最大的政党,2018年5月17日由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合并而成。

(一)尼泊尔共产党早期历史

尼泊尔共产党(简称“尼共”)最早于1949年4月22日在印度成立。同年9月15日,该党在印度共产党的协助下成立了以普什巴·拉尔·什雷斯塔(Pushpa Lal Shrestha)为总书记的中央组织委员会。1951年9月21—30日,尼共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第一次全国性会议,确立党的任务是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央政治局委员曼·莫汉·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做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必由之路》的政治报告,报告提出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斗争夺取政权,并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952年1月,尼泊尔爆发“K.I.辛格起义”,尼共因涉嫌参加和利用这一起义而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尼共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1954年1月26—30日,尼共在加德满都的帕坦市秘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阿迪卡里当选为总书记,并成立了由他和普什巴·拉尔·什雷斯塔等五人组成的政治局,下设10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此次大会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削弱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只主张通过“制宪会议”来实现共和,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会议还间接地支持君主立宪制,反对大会党政府,反对印度干涉。

1956年4月,马亨德拉国王邀请了苏共和中共参加加冕典礼,尼共遂加强活动,向国王施压,最终国王于4月16日解除了对尼共的禁令,尼共恢复合法身份。

1957年5月8日,尼共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尼共第一次公开召开大会。代表全国7000多名党员的14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当时阿迪卡里在中国养病,所以大会选举凯舍尔·忠格·雷亚马吉(Keshar Jung Rayamajhi)为总书记。大会没有通过任何决议,领导层在支持君主立宪还是建立共和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并为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1959年尼共参加了尼泊尔的第一次议会选举,但仅获得4个议席。造成选举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尼共在早期活动中严重脱离群众,主要在城市精英阶层中活动,而人口占90%的农村地区却基本没有受到尼共的影响。

1960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宣布解散政府,取缔一切政党活动,尼共一些领导人被捕入狱,其中包括刚刚从国外养病回国的阿迪卡里和次年1月从苏联回国的雷亚马吉,普什巴·拉尔·什雷斯塔等领导人流亡印度。此时尼共面临选择,要么支持国王,支持君主立宪制;要么继续反对君主制,要求共和。以总书记雷亚马吉为首的一部分人与国王合作,允许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评议会的活动。

1961年3月,尼共在印度达班加(Darbhanga)召开中央扩大会议,所有未被捕的中央委员参加了会议。大会持续了一个月,党内出现了三条路线:“亲苏”的雷亚马吉主张与国王合作、改良君主立宪制;“亲中”的普什巴·拉尔主张恢复被解散的议会并发动全民运动;而另一重要领导人莫亨·比克拉姆·辛格(Mohan Bikram Singh)则主张通过制宪会议来实现共和。尽管在思想上很不统一,但在组织上还未分裂。大会撤销了雷亚马吉的总书记职务,成立了一个由普什巴·拉尔领导的三人指导委员会。同年8月,力量尚存的五个行政专区委员会组成了“中部大区统一委员会”,由中央委员图尔西·拉尔·阿玛蒂亚(Tulsi Lal Amatya)负责组织工作

1962年4月,在中部大区统一委员会的组织安排下,尼共在印度的瓦腊纳西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图尔西·拉尔·阿马蒂亚被选举为总书记。受苏共和印共的强烈影响,大会通过了“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并将其写入新党章,取消了尼共在建立之初就确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然而,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的雷亚马吉一派并不承认这次的“三大”,于1966年另行召开了一次“三大”。至此,尼共在组织上正式分裂。

分裂后的尼共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派别,它们是:尼共(雷亚马吉派)、尼共(普什巴派)、尼共(中央核心)、尼共(四大)、尼共(马)和尼共(马列)。从这些派别中后来又分裂出几十个小的派别。

(二)原尼共主要派别——尼共(联合马列)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尼印关系紧张,印对尼实行经济封锁,尼泊尔经济形势恶化。1990年1月10日,尼共(马列)、尼共(马)、尼共(四大)、尼共(阿玛蒂亚)、尼共(马南达尔派)、尼共(博尔玛派)和尼泊尔工人农民党7个左翼派别共同组成了尼共联合左翼阵线。2月18日,联合左翼阵线与尼泊尔大会党一起发起人民运动,要求废除评议会制度,开放党禁,组建临时联合政府。经过几十天的全国性罢工、示威和街头抗议活动之后,比兰德拉国王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于4月8日宣布解除近30年的党禁,结束评议会制度,恢复多党议会民主制。

议会民主制恢复后,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选,尼共各派别开始重新组合。1991年1月7日,尼共(马列)与尼共(马)合并组成尼共(联合马列)。同年5月12日,尼泊尔举行大选,尼共(联合马列)赢得下议院205席中的69席,成为议会最大的反对党。

1993年1月,尼共(联合马列)召开了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有关政治、组织、农业革命、国际共运等问题的8个决议和新党章。大会确立了“人民的多党民主”的政治纲领,“接受多党政治、多元社会,继续斗争以反对封建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该党宣称,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其终极目标,但反对任何以仓促、不成熟的方式通过不必要的动用武力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做法。此次大会提出的“人民的多党民主”,实际上是为接受多党民主和议会道路做了理论铺垫。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曼·莫汉·阿迪卡里当选为党中央主席,马丹·库马尔·班达里(Madan Kumar Bhandari)当选为总书记。

1993年5月18日,总书记班达里在一次车祸中遇难。5月26日,该党召开中央特别会议,选举马达瓦·库马尔·尼帕尔(Madhav Kumar Nepal)为总书记。

1994年11月议会选举中,尼共(联合马列)获88席,虽然未过半数,但因获议席最多而上台执政,组成少数派政府。这是尼共第一次在尼泊尔执政。新政府成立后,该党把维护民族利益,推进社会民主化放在首位;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制度,鼓励私有经济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征用超过限额的土地,将其分给无地的农民和佃农;在外交方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政策为基础,强调民族主义;主张重新修订1950年签订的《尼印友好条约》,删除尼印贸易条约中不平等条款;坚决反对达赖分子在尼领土从事反华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了1995年3月达赖集团发起的“和平进军西藏”运动。

1995年1月21日,该党召开五届十八中全会,增选原尼共(马列)领导人巴姆·德瓦·高达姆(Bam Dev Gautam)为党的副总书记。9月10日,议会以107票对88票通过对曼·莫汉·阿迪卡里政府的不信任案,尼共(联合马列)政府解散。

尼共(联合马列)下台后,总结经验教训,再次确立“议会斗争为主,街头政治为辅”的斗争策略。1996年3月,尼共(联合马列)发起对大会党政府的不信任案,但以90票对106票的结果失败。12月,再次发动不信任案倒阁,仍以2票之差失利。这次失利虽然使大会党德乌帕领导的联合政府绝处逢生,但其执政地位受到冲击。

1997年1月,议会举行5个空缺议席的补缺选举,尼共(联合马列)获3席,使得其在下议院的席位由原来的87席增至90席,继续保持第一大党的地位。大会党获2席,由原来的86席上升为88席。民族民主党则保持原来的19席,居第三位。

补缺选举后,尼共(联合马列)继续以打击大会党为主要目标。其策略是承认和尊重国王的合法地位,争取国王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同时利用民族民主党内部昌德派与塔帕派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1997年3月3日,尼共(联合马列)与昌德派联手,终于推翻了以大会党为首的联合政府,并于3月10日进一步联合工农党和亲善党,组成新的联合政府。昌德任首相,党的副总书记高达姆出任副首相。

1997年5月16日和5月27日,尼共(联合马列)在第二届地方选举中共赢得60%以上的选票,进一步巩固了第一大党的地位。

1998年1月27日至2月1日,尼共(联合马列)召开六大,通过了政治报告、党的政策和策略、党章修正案等决议。阿迪卡里再次当选为主席,尼帕尔连任党的总书记。3月6日,原党的副总书记高达姆等46名尼共(联合马列)议员退党,建立新党,定名为尼共(马列)。原中央常委、尼共创始人普什巴·拉尔的遗孀萨哈娜·普拉丹(Sahana Pradhan)任主席,高达姆任总书记。新党宣布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坚持“最进步的改革纲领”,与尼共(联合马列)的“人民的多党民主”理论相抗衡。

这一分裂直接导致了1999年尼共(联合马列)在大选中失败,仅获69席,新党尼共(马列)则一席未得。2002年2月,两党又决定合并,仍名为尼共(联合马列),尼帕尔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1999年5月党主席阿迪卡里逝世后,党内不再设主席)。

2005年2月贾南德拉国王亲政后,尼共(联合马列)与大会党等主要政党组成“七党联盟”,共同反对国王专制。2006年4月,七党联盟与尼共(毛)共同发起第二次“人民运动”,迫使贾南德拉国王交权。

2007年1月临时宪法颁布后,成立了新的临时议会,尼共(联合马列)获得330席中的83席,与尼共(毛)相同。随后,尼共(联合马列)与大会党、尼共(毛)等一起组成临时联合政府。

2008年4月,尼共(联合马列)在制宪会议选举中仅获108席,落后于尼共(毛)的240席和大会党的114席,成为第三大党。由于选举失利,党的总书记尼帕尔引咎辞职。贾拉·纳特·卡纳尔(Jhal Nath Khanal)成为新总书记。

2008年8月,尼共(联合马列)作为尼共(毛)的主要盟友参加了尼共(毛)领导的政府。尼共(联合马列)领导人高达姆担任副总理。同时,在三大党的权力分配中该党领导人内姆旺当选众议院议长。

2009年2月,尼共(联合马列)召开了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决定重新设立党主席职位,卡纳尔当选为党主席。5月,因军队参谋长免职事件,尼共(联合马列)宣布退出尼共(毛)领导的联合政府,普拉昌达被迫辞职,政府解散。此后,尼共(联合马列)领导人尼帕尔在得到大会党的支持下当选为总理,组成了新的联合政府。

2010年6月30日,尼帕尔总理宣布辞职。此后,在大会党与尼共(毛)长达17轮的总理竞选角逐中,总理迟迟不能产生。2011年2月3日,尼共(毛)突然宣布支持尼共(联合马列)党主席卡纳尔为政府总理,两党再度联合执政。但卡纳尔不仅在党内遭到一些高级领导人的掣肘,在军队整编与制宪等问题上也与尼共(毛)存在分歧,最后于当年8月29日宣布辞职。

2013年11月,尼共(联合马列)在第二次制宪会议选举中共获得175席,比大会党少21席,超过尼联共(毛)的80席成为第二大党。随后,该党与大会党一起组建联合政府,高达姆出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

2014年7月3—9日,尼共(联合马列)召开了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Khadga Prasad Sharm Oli)当选新一任主席。

2015年9月16日,尼泊尔制宪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0月11日,制宪会议举行了总理选举,尼共(联合马列)主席奥利战胜了大会党主席苏希尔·柯伊拉腊,当选新一任总理。10月28日,尼共(联合马列)副主席比迪娅·班达里(Bidya Bhandari)当选尼泊尔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2016年3月20—27日,奥利总理率代表团访华取得圆满成功。访华期间签订了包括过境贸易条约、能源贸易等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7月12日,尼共(毛主义中心)退出奥利领导的联合政府。奥利被迫辞职,普拉昌达被选举为新一任政府总理。

2017年大选使尼共(联合马列)再次成为全国最大政党。通过与尼共(毛主义中心)建立选举联盟,尼共(联合马列)获得众议院275席中的121席,其中直接选举80席,比例选举41席,大大超过第二和第三位的尼共(毛主义中心)和尼泊尔大会党。奥利成为联合政府总理。

尼共(联合马列)声称拥有“积极党员”(正式党员)12.5万多人,“普通党员”50万人。普通党员不能担任党的职务,也不能作为候选人参加选举。该党在全国71个县中都有严密的基层组织,其下属各种群众组织(如青年、妇女、学生组织等)人数约155万人。

尼共(联合马列)的“九大”认为,劳动力与资本、帝国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该党认为,尼泊尔应利用尼泊尔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优势,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为与印度的传统关系添加新的积极因素。

在国内方面,尼共(联合马列)认为,尼泊尔的封建主义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封建社会结构的残余仍然影响着当今的尼泊尔社会。目前,尼泊尔的经济、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迫在眉睫。对于农业而言,数十万的失地农民、没有注册的可耕地以及不平等的土地分配等封建主义残余,严重影响着尼泊尔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残余只有在动态的民主化进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根除。

该党认为,尼泊尔的民主化进程,使得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在发生改变,过去以出租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和靠高贷款利息为生的地主阶级总体上已经瓦解。现在,尼泊尔农村占主导的是中农和富农。穷人和没有土地的人成为富农地里的劳动者,这就很容易滋生资本主义的剥削。作为封建主义的一种残余,富农逐渐成为农村中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但是,现阶段暂时还不能结束富农经济,对待富农经济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没有土地的农民和穷人组织起来,鼓励他们成立合作社和集体农业,国家提供相应的土地、资金,实现农业商业化和机械化,将农业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进而阻止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三)原尼共主要派别——尼共(毛主义中心)

尼共(毛主义中心)的前身是组建于1995年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尼共(毛)”]。2009年尼共(毛)执政时与另一毛派政党合并,称为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尼联共(毛)”]。2016年5月19日,尼联共(毛)又与其他几个相互独立的毛主义派别再次合并,组成新的政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简称“尼共(毛主义中心)”],普拉昌达任党主席。

尼泊尔第一个毛主义政党是成立于1974年的尼共(四大)。该党以莫汉·比克拉姆·辛格为首,于1974年9月在印度单独召开了“四大”,成立了新党,取名为尼共(四大)。辛格被选举为总书记。这次会议确立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走持久人民战争的革命道路,标志着尼共毛主义派的诞生。

1983年该党分裂为由尼尔莫尔·拉马(Nirmal Lama)领导的尼共(四大)和莫汉·比克拉姆·辛格领导的尼共(火炬)。1984年,尼共(火炬)作为唯一代表尼泊尔的毛主义政党,与世界上其他18个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主张武装斗争的共产党,共同成立了“革命国际主义运动”(RIM)。1985年,一群自称是纯粹“毛主义者”的年轻人由于不满辛格的领导作风,又从尼共(火炬)中分裂出去,成立了尼共(新火炬)。莫汉·贝德亚(Mohan Vaidya),即“基兰同志”任该党总书记。1986年后,由“普拉昌达同志”(Com.Prachanda,真名为Pushpa Kamal Dahal)任总书记。

1990年人民运动前,尼泊尔有三个较大的毛主义政党,一是拉马领导的尼共(四大),二是辛格领导的尼共(火炬),三是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新火炬)。比较温和的尼共(四大)与尼共(马)、尼共(马列)等组成了“联合左翼阵线”。尼共(火炬)、尼共(新火炬)及其他几个政党则组建了另一阵线——“联合全国人民运动”。尼共(火炬)重要领导人巴布拉姆·巴特拉伊博士(Dr.Baburam Bhattarai)被推选为该阵线的领袖。该阵线并没有参加大会党和“联合左翼阵线”共同发起的人民运动。人民运动胜利后,尼共两个“联合阵线”因为内部分歧而相继瓦解。

1990年11月,尼共(新火炬)、尼共(四大)和无产阶级劳动者组织(鲁伯拉尔派)共同组成了尼共(团结中心)(CPN-Unity Centre),普拉昌达同志任总书记。1991年,尼共(团结中心)决定参加恢复多党议会制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大选,遂成立由巴特拉伊领导的“联合人民阵线”(United People's Front),并以这一公开的组织参加选举。尼共(团结中心)本身则因为要准备武装斗争而转入地下。选举结束后,联合人民阵线在下议院获得9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

1992年联合人民阵线又参加了当年的地方选举,结果不如所愿。尼共(团结中心)于是在全国发起大罢工,但遭到政府镇压。罢工的失败使尼共(团结中心)认识到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才是唯一出路。但当时党内的拉马派并不赞同马上进行武装斗争。1994年5月,团结中心党内就国内形势以及武装斗争的时机是否成熟进行辩论,结果发生严重分歧。以普拉昌达和巴布拉姆为首的一派认为武装斗争时机已成熟,主张马上发动“人民战争”以夺取政权,但以拉马为首的另一派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武装斗争尚不成熟,只主张进行比较温和的“人民斗争”路线。分歧最终导致党的分裂。团结中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同名党。与此同时,团结中心领导下的联合人民阵线也一分为二。巴布拉姆一派支持普拉昌达,另一派支持拉马。

这时,1994年大选已经临近,由于巴布拉姆一派明显的激进主义思想,国家选举委员会否定了由他领导的联合人民阵线参选资格,只确认了由尼拉真·G.贝德亚(Niranjan Govinda Vaidya)领导的联合人民阵线参选。尽管后来最高法院驳回了选举委员会的决定,但大选已过,普拉昌达和巴布拉姆领导的政党实际上已被排除在议会之外,这使得他们最终完全放弃了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即“通过投票箱取得政权”的道路,更加坚定地沿着武装斗争的道路前进。

1995年3月,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团结中心)召开第三次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将党名正式命名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CPN(Maoist)],简称“尼共(毛)”。这标志着尼共(毛)在组织上正式诞生。

1996年2月13日,尼共(毛)正式宣布武装起义。其目标就是要通过“人民战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粉碎封建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尼共(毛)按照毛泽东同志总结的革命胜利“三大法宝”,组建了自己的政党、革命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反政府武装。

尼共(毛)的武装斗争很快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1998年8月,尼共(毛)召开了中央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提出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以解决人民战争中产生的游击主义和改良主义错误思想。罗尔帕是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逐渐形成了根据地、游击区和宣传区三种类型的地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也增至1万人,并在罗尔帕、鲁孔、巴尔迪亚、贾贾科特、萨连、皮乌坦等县建立了基层政权,影响波及全国。

2001年“王室血案”发生后,尼共(毛)与政府进行停火谈判,但和谈很快破裂。尼政府遂对其进行全面武力镇压,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2003年初,贾南德拉国王任命昌德为首相,并与尼共(毛)开启了第二次和谈。但在长达7个月时间里的三轮会谈均无实质性进展,谈判宣告破裂。2004年下半年,尼共(毛)的人民战争在打谈结合下不断向前发展,除西部地区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外,在中部地区、加德满都周边以及东部地区共21个县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

2004年8月,尼共(毛)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认为人民战争在经过8年之后,即将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农村包围城市与城市武装起义将同时进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重新整编为3个师,下辖9个旅29个营。8月7日,人民解放军对加德满都进行了军事封锁,在心理上对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尽管如此,由于在人员数量、武器装备、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尼共(毛)还无法发动决定性的战役,武装斗争取得最后胜利十分困难。

2005年2月贾南德拉国王的亲政为尼共(毛)调整路线、寻求突破提供了机会。国王的亲政行为,把作为中间力量的各政党推向了街头,也推向了尼共(毛)这一边。2005年9月,尼共(毛)在鲁孔县的春旺地区召开了著名的春旺会议。会上,普拉昌达提出的与议会政党联手反对国王专制、组建过渡政府、回归主流政治的建议得到大多数与会代表的支持。这表明在当时党内强硬派(基兰等)还在印度监狱中的情况下,以巴特拉伊为主的温和派占据了上风。这其中,普拉昌达转向温和派是其中的关键。

2005年11月,在印共(马)政治局委员叶秋里(Sitaram Yechury)的斡旋下,尼共(毛)主席普拉昌达与以吉·普· 柯伊拉腊为首的七党联盟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秘密会晤,并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即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十二点共识》,确定了推翻贾南德拉政府,举行制宪会议选举等共同目标。尼共(毛)也承诺放弃武装斗争,加入和平与制宪进程。这是该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路线转变。

2006年11月21日,普拉昌达与柯伊拉腊在加德满都共同签署了历史性的《全面和平协议》,尼共(毛)的武装斗争正式结束。

2008年4月,尼共(毛)在制宪会议选举中一举赢得601席中的220席,成为第一大党,成功迈出转型的第一步。8月,普拉昌达当选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但2009年5月,由于与执政盟友尼共(联合马列)的严重分歧,普拉昌达辞去总理职务。

2009年1月12日,尼共(毛)与纳拉扬·卡吉·什雷斯塔(Narayan Kaji Shrestha)领导的尼共(团结中心—火炬)合并,合并后的党名改为“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尼联共(毛)”。

2011年9月,尼联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当选总理。11月1日,尼联共(毛)与其他政党就军队整编问题达成《七点协议》,同意将尼联共(毛)的1.9万名武装人员中的6500人以不成建制的方式编入尼政府军,受尼军方领导;其余武装人员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意愿,选择重新安置或自愿退伍。重新安置和自愿退伍人员将得到政府的经济救助和安置费,费用标准每人50万—80万卢比不等(约合6300美元至1.1万美元)。

党内以资深副主席基兰为首的强硬派对普拉昌达与巴特拉伊关于军队整编及其他斗争策略表示不满,双方矛盾不断激化。2012年6月,以基兰为首的强硬派另立新党,党名仍沿用之前的尼共(毛),基兰任党主席,格朱雷尔任副主席,拉姆·塔帕(别名巴达尔)任总书记,另两位书记分别是戴夫·古隆和内特拉·比克拉姆·昌德(别名毕普拉布)。新党带走了母党149名中央委员中的49人,以及原党26个侧翼组织中的19个,至少是尼联共(毛)总体力量的1/3。

2013年2月,尼联共(毛)在黑陶达召开了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六大”召开21年之后召开的“七大”。“七大”最重要的改变是将原来的“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修改为“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放弃了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向社会民主主义道路靠近。尼联共(毛)之所以有这样的提法,一是因为他们认为尼泊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尽管有一些封建残余);二是认为在当今世界形势下尼泊尔想要建立毛泽东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强调当前的任务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替代。但尼联共(毛)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民主党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尼联共(毛)仍然坚持以马列毛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强调在和平手段失败后,将重新拿起武器进行“人民起义”。

2013年3月,巴特拉伊因为未能完成制宪任务(制宪会议于2012年5月解散)而辞去总理职务,尼泊尔首席大法官基尔·拉吉·雷格米(Khil Raj Regmi)成为具有临时政府性质的“临时选举委员会”主席。

2013年11月19日,尼联共(毛)在第二次制宪会议选举中惨败,在240席的直选中仅获26席,在350席的比例制选举中也仅获54席,两者相加为80席,远远落后于大会党的196席和尼共(联合马列)的175席,失去了对政局的主导权。

2016年5月19日,10个相互独立的毛派组织宣布合并,组成新的政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普拉昌达担任新党主席。

2016年6月12日,该党再次出现重大分裂,党内重要领导人巴特拉伊在加德满都组织大规模集会,正式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尼泊尔新力量党。7月上旬,尼共(毛主义中心)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组成的执政联盟破裂。原因是该党认为当局未能特赦内战期间被抓捕的毛派人员。尼共(毛主义中心)转而与尼泊尔大会党联合。

2016年8月3日,普拉昌达在制宪会议的总理选举中获363票支持(573名议员出席),当选为总理。这是普拉昌达时隔7年之后,再次当选为尼泊尔总理。

2017年选举中尼共(毛主义中心)共获得众议院275席中的53席,位于尼共(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大会党(63席)之后,成为第三大党。2018年2月19日,尼共(毛主义中心)和尼共(联合马列)领导人签署协议,两党将统一为新的“尼泊尔共产党”。5月17日,两党正式合并,新的尼泊尔共产党成立。

尼共(毛主义中心)将党员分为“永久党员”和“普通党员”两种,其中永久党员大约有35万,普通党员100万左右。永久党员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每月缴纳至少10卢比的党费;普通党员不享受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和义务。该党在全国各县都设有基层委员会。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该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会再选举产生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

(四)新党现状

在合并之前,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是当时尼泊尔共产党最主要的两大派别,合并后实行联合领导体制(双主席制),原尼共(联合马列)主席K.P.夏尔马·奥利和原尼共(毛主义中心)主席普什帕·卡玛勒·达哈尔(普拉昌达)共同担任党主席。新党设9人组成的书记处,由两党重要领导人担任,为最高领导层,原尼共(联合马列)领导人毗湿奴·鲍德尔任总书记。新的中央委员会共有成员441名,其中241人来自原尼共(联合马列),200人来自原尼共(毛主义中心);在45人组成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中,26人来自原尼共(联合马列),19人来自原尼共(毛主义中心)。

目前,尼共拥有上议院59个议席中的42个(超过2/3),下议院275个席位中的174个(接近2/3),而最大反对党——尼泊尔大会党在上议院和下议院分别只占13席和63席,与尼共相差悬殊,因此,尼共是尼泊尔当前最大的政党。

新的尼共政府宣称将致力于落实和完善新宪法,并提出了宏大的施政纲领,将“建设全面民主、良政、负责任的国家和一个零腐败、文明、有教养、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提出了“繁荣的尼泊尔、幸福的尼泊尔人”的口号,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

由于新党成立之后至今未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因此在思想和组织方面的真正整合还未形成,原尼共(联合马列)提出的“人民的多党民主”理论和原尼共(毛主义中心)提出的“21世纪民主”理论究竟如何整合还未可知,党的组织建设也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尼共是否能够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避免曾经多次出现的分裂,将是一个考验其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