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泊尔大会党
尼泊尔大会党的前身是1947年1月27日在印度成立的“尼泊尔国家大会党”。1950年4月9日,尼泊尔国家大会党中的毕·普·柯伊拉腊派与苏瓦尔纳·拉纳领导的民主大会党在印度加尔各答合并,成立了“尼泊尔大会党”。当时党的主席是毕·普·柯伊拉腊的兄长马特里卡·柯伊拉腊。同年9月,在印度贝尔卡尼亚召开的会议上,确定了用武装斗争推翻拉纳家族统治的斗争目标。11月,大会党回到尼泊尔国内开展武装斗争。在大会党和特里布文国王及国内人民的斗争下,拉纳家族不得不与大会党和国王妥协,于1951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达成协议,成立了由国王领导的联合政府(拉纳家族和大会党各五名大臣)。毕·普·柯伊拉腊任内政大臣,但不久即辞职。1952年初,联合政府垮台,由大会党一党组阁,马特里卡·柯伊拉腊出任首相。5月,马特里卡由于与毕·普·柯伊拉腊意见不合而被开除出党。毕·普·柯伊拉腊任党主席。1955年初,大会党提出六条要求,敦促国王尽快组织大选。3月,特里布文国王逝世,马亨德拉继位。1958年,大会党发起要求大选和制宪的运动,马亨德拉国王被迫宣布次年举行大选。
1959年5月尼泊尔大会党在大选中获胜,共赢得众议院109席中的74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而单独执政,毕·普·柯伊拉腊出任首相。1960年大会党召开“七大”,决定集中精力进行土地改革。但是,当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突然宣布解散柯伊拉腊政府,禁止一切政党活动,柯伊拉腊等大会党领导人被捕入狱。从此,大会党转入地下,主要领导人流亡印度。1968年,党主席毕·普·柯伊拉腊和执委会委员格内什·曼·辛格(Ganesh Man Singh)获释后也流亡印度。1976年,柯伊拉腊被宽赦返尼,但仍按“叛国”罪被审判,甚至准备判处其死刑。但随着1979年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的来临,比兰德拉国王决定举行公民投票,以选择是否继续实行评议会制还是改行君主立宪制。结果,赞成评议会制一方获胜。比兰德拉也做了让步,同意修改评议会宪法。
为了适应新形势,大会党开始实行“民族团结和和解政策”,变武力反对评议会制度为非暴力争取实现君主立宪制,同时参加全国评议会的选举,争取进入全国评议会,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形式实现其政治目标。1982年,党主席毕·普·柯伊拉腊因病去世。同年11月,大会党召开“非正式”全国代表大会,全国75个县中70个县的1200名代表和观察员出席。会议确认格内什·曼·辛格为党的最高领袖,克里希纳·普拉萨德·巴特拉伊为代主席,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为总书记。会议还通过了该党奉行“民族和解”的基本政策及加强组织建设的决定。大会党会议的召开,实际上表明了大会党已成为“半合法”状态。
1985年12月30日,包括大会党和尼泊尔共产党在内的12个政党举行会议,决定于1986年1月16日在加德满都举行联合大罢工,反对卢比贬值,物价上涨。这是40年来大会党与尼共的第一次联合行动。1987年,大会党参加评议会地方选举,在加德满都市获胜。该市评议会主席和副主席均为大会党人。1988年,大会党改组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1989年6月,社会党国际“十八大”吸收该党为社会党国际咨询成员党。1990年2月18日,大会党联合尼泊尔共产党等7个左翼政党共同发起要求废除评议会制度、建立多党民主制的运动,经过几个月的流血和不流血斗争,迫使国王解散评议会,取消党禁,并授权大会党和左翼联合阵线组成联合政府。大会党代主席巴特拉伊任首相,兼宫廷事务、国防及外交大臣。
1991年5月23日,尼泊尔举行恢复政党活动以来的全国第一次大选。大会党在众议院的205个议席中获得110席,成为第一大党,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出任首相。1992年2月13日,大会党召开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格内什·曼·辛格再次被确认为最高领袖,克里希纳·普拉萨德·巴特拉伊为党主席,马·纳·尼迪为总书记。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问题的决议,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1992年5月,尼泊尔举行全国地方选举,在75个县中大会党赢得44个县,所获选票占总票数的64.8%。
1994年7月,由于该党内讧,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首相辞职,政府解散。11月,举行全国大选,大会党获83席,成为议会中次于尼共(联合马列)的第二大党和最大的反对党。1995年9月10日,议会下院通过了对尼共(联合马列)政府的不信任案后,大会党于9月12日联合民族民主党和亲善党组成三党联合政府,大会党年轻一代领导人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出任首相。1997年3月,三党联合政府因未通过信任投票而下台。民族民主党的昌德成首相。1997年10月3日,大会党联合民族民主党(塔帕派)对昌德政府发起不信任投票,迫使昌德政府下台。大会党随即与塔帕派和亲善党组成以塔帕为首的新三党联合政府。1998年下半年,塔帕也被迫辞职,柯伊拉腊接任首相,准备于次年举行议会大选。
1999年5月,尼泊尔举行恢复议会民主以来的第三次全国大选。大会党利用尼共(联合马列)和民族民主党分裂的有利形势,赢得下院205个议席中的112席,从而得以单独组阁。克里希纳·普拉萨德·巴特拉伊任首相,但由于党内纷争,巴特拉伊被迫于2000年初辞职,柯伊拉腊在议会党团领袖的选举中击败德乌帕,出任首相。2001年7月,由于“王室血案”和尼共(毛)武装斗争的影响,柯伊拉腊在党内外的不满声中辞职,德乌帕第二次出任首相。
德乌帕上台后即开始与尼共(毛)谈判,但未取得任何成果。2001年11月,谈判破裂,全国进入紧急状态。2002年5月,在是否延长紧急状态问题上,德乌帕与柯伊拉腊产生严重分歧。德乌帕在未经大会党中央的授权下擅自建议国王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结果导致德乌帕被大会党开除出党。德乌帕于是另立山头,组建了新的党派——尼泊尔大会党(民主派)。2002年10月4日,贾南德拉国王以执政不力和未能如期举行大选为由,解除了首相德乌帕的职务,任命民族民主党的昌德为首相。大会党于是联合其他政党发起马路斗争,矛头直指国王“违宪”。2004年6月,国王再次任命大会党(民主派)领袖德乌帕担任首相。但德乌帕任职不久,又被国王于2005年2月罢免,德乌帕本人遭拘禁。贾南德拉国王组成了由他亲自领导的新政府,国王走上前台重新成为实权人物。
2006年4月,大会党领导的七党联盟发动大规模政治运动,迫使贾南德拉国王交权。4月26日,大会党主席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被推举为临时政府首相。
2007年9月,分裂出去的大会党(民主派)与大会党合并,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继续出任大会党主席。合并后的大会党立即投入制宪会议的选举之中,但结果远远落后于尼共(毛),仅获得601席位中的115席。尽管失去了组阁政府的权力,但大会党在尼共(联合马列)的支持下,赢得了总统选举,其领导人拉姆·亚达夫成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统。
2009年5月,普拉昌达辞职后,大会党支持尼共(联合马列)成为多党联合政府的领导者。2010年3月20日,尼泊尔政坛老将、柯氏三兄弟之一的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因病去世。大会党领导层开始更新换代。9月,在大会党的“十二大”上,苏希尔·柯伊拉腊(Sushil Koirala)当选为党主席。
2013年11月19日,大会党在第二次制宪会议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共赢得601席中的196席,党主席苏希尔·柯伊拉腊成为总理。柯伊拉腊上台后积极推动制定新宪法。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损失惨重,柯伊拉腊领导政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2015年9月16日,尼泊尔制宪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0月11日,制宪会议举行了总理选举,大会党主席苏希尔·柯伊拉腊不敌尼共(联合马列)主席奥利,以249比338票败北,奥利当选为总理。10月28日,大会党在总统选举中再次失利,尼共(联合马列)副主席比迪亚·班达里当选总统。
2016年2月9日,大会党主席苏希尔·柯伊拉腊因病去世。柯伊拉腊去世后,德乌帕成为该党主席。
2017年大选中,大会党遭受巨大失利,所获众议院席位远远低于尼共(联合马列),仅获63席,加之尼共两党合并,尼共议席数达到174席,大会党在议会中失去与之抗衡的地位,沦为在野党。
大会党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宗旨。1992年该党“八大”的决议称,该党不属于某一阶级、民族和宗教,而代表全国不同宗教、民族、种姓和文化的工人、农民、企业主、商人、教师、学生、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政府职员等的进步愿望和要求;主张根据平等原则实现国内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主张多党民主和君主立宪制;主张通过选举夺取权力,用人道的方式变革社会。
在经济上,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地主和农民协商,结束土地双重所有制,制定地主和农民都满意的政策和计划。
在对外政策方面,该党主张以民主和人权为基础,根据不结盟、裁军、世界和平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支持各国的自由、独立和领土完整,对所有为了民主和人权而开展的和平运动表示道义上的支持;重视同印度、中国两大邻国保持友好和互相信任的关系,强调同印度的“天然关系”。
大会党自称党员人数有20万。该党下属的群众组织有学生联合会、妇女协会、工会代表大会、退伍军人协会和教师协会等。在全国74个县中大会党都有自己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