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尔巴族
夏尔巴族是聚居在尼泊尔东部珠穆朗玛峰南侧的索卢昆布县、桑库瓦斯巴县和塔普勒宗县北部的一个山地民族。据2011年人口统计,夏尔巴族有11.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夏尔巴族虽然人口体量不大,但善于登山,因此闻名世界。
“夏尔巴”一词来自藏语,意即“住在东方的人”,据说这是由于他们来自西藏的缘故。夏尔巴族与我国西藏的夏尔巴族在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一致,有着同一族源。据考证,夏尔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夏王国党项族的一支——木雅巴人。西夏覆灭后,党项羌族中的一支南迁至西康木雅地区,后来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他们逃离木雅迁至西藏,其中一部分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境内的索卢昆布地区,逐渐形成今天的夏尔巴族。
在夏尔巴的传统聚居区也有不少非夏尔巴族居民。夏尔巴人的房子一般都建在比其他民族要高的地方。在昆布地区,夏尔巴人的村庄多坐落在海拔3000—4200米高的地带。由于地处高寒,冬季一切农事活动都无法进行,只能在开春后种植一季作物,农作物只有土豆、小麦和玉米等。除农业外,夏尔巴人还饲养和放养牦牛、黄牛等。一些人还从事商贸,或者在冬季到南部特莱平原、印度大吉岭和加德满都等地打工。
夏尔巴人善于经营尼泊尔和西藏之间的贸易。昆布的夏尔巴人一直来往于尼藏边境集市,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生活,而且能够忍受和克服在穿越海拔近6000米的山口时由于负重带来的困难。一些夏尔巴人通过从西藏进口食盐、羊毛,然后转运到尼泊尔南部各地销售。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夏尔巴人向导滕津格·夏尔巴与英国登山队一起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夏尔巴人因此扬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登山队和旅游者来到索卢昆布和其他地区,为夏尔巴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夏尔巴人长期同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耐寒能力极强,又善于爬山,因而他们就成为外国登山队急需的向导、搬运工和助手。
夏尔巴人讲夏尔巴语,服饰与我国藏族类似。夏尔巴人最奇特的是婚俗。在尼泊尔,一夫多妻并不鲜见,但像夏尔巴人一样一妻多夫的情况却几乎没有。夏尔巴人两兄弟娶一个妻子比较普遍,也有兄弟几人娶一个妻子的。此外,夏尔巴族还有姐姐去世,妹妹给姐夫续弦,兄长去世,弟弟娶寡嫂为妻的习俗。夏尔巴人祖居高寒地区,物产少,交通闭塞,生活贫穷,男子娶妻难,为了不分割家产,因此婚变多在家庭内部整合。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夏尔巴人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意识的影响,兄弟共妻的现象越来越少。
夏尔巴人还有一个婚俗相当独特,就是先育后婚。夏尔巴人同居容易结婚难。如果一个男人看上一个姑娘,他便请媒人拎一瓶“羌”,即用米制作的酒,前去送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的父母。若遭拒绝,这门亲事就将告吹;若对方接受了这瓶酒,则说明女方肯认这门亲事。从此,男青年有权利随意到女方家与姑娘同居,这个过程相当长,直到有了小孩,双方才大摆筵席,举行结婚典礼。迎亲要隆重,新郎本人不去,由迎亲队代理。迎亲的人各个衣着体面,带着布匹、哈达、米酒等礼物前往娶亲。当迎亲队快到女家时,鸣枪报信。这时新娘的父母等人担着米酒出门迎接。新娘的父亲用树叶蘸米酒,往迎亲的人身上洒,并请每人喝一杯喜酒。在迎亲仪式上,新娘的父亲宣布女儿正式成亲,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祝贺两家喜结良缘,早得贵子。在欢歌笑语声中庆祝一两天后,迎亲队才把怀抱娃娃的新娘子接走。
夏尔巴人要过许多节日,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洛萨尔”,即藏历新年;另一个是“驱鬼节”。新年的日期是根据藏历推算的,大概在公历2月底,出门在外的夏尔巴人在这个节日一般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大家愉快地度过这个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驱鬼节在公历7月,历时一周。在这个节日,要进行大规模的祈祷和念经活动。
夏尔巴族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索卢昆布的丹保切寺最为有名,据说该寺保存着数千卷的藏文丹珠尔和甘珠尔佛经以及许多精制的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