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贸易往来

二、经济贸易往来

(一)经济协定与双边合作机制

中尼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的经贸往来开启了新的大门。1956年,随着贸易与往来协定的签署以及樟木口岸的开通,两国间的经济关系逐渐得以恢复与发展,并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协定。1964年5月,两国签署《贸易协定》;1966年5月,尼泊尔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签署《贸易与往来协定》;1976年4月,两国签署《贸易与往来协定》;1978年8月,两国签署《民用航空协定》;1981年11月,两国签署《贸易与支付协定》;1986年8月,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交通和其他有关问题的协定》;2001年5月,两国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2002年6月,两国签署《双边合作与协商协议》,7月,重签《藏尼通商协定》;2003年12月,两国签署《增设边境贸易点》换文;2005年11月,两国签署互发商务人员多次签证的照会换文;2004年,为推动中尼两国间贸易、投资和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成立尼中经贸协会;2010年12月,两国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2年1月,两国再次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2年11月,两国签署《关于向尼泊尔提供95%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的换文;2013年11月,两国再次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4年12月,两国签署《中国人民银行和尼泊尔国家银行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补充协议》,继续签署《中国对尼泊尔97%税目产品输华零关税待遇》的换文;2015年3月,作为庆祝中尼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国再次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5年10月,两国签署首个石油采购协议;2016年3月,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过境运输、互联互通、金融等十个合作协议,启动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并签署谅解备忘录;2016年5月,两国签署《中国政府关于给予原产于尼泊尔的部分输华产品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的换文。

同时,两国还十分注重发展双边合作机制。1983年10月中尼经贸联委会成立,首次会议于1984年在北京举行,至今已召开11次会议。经贸联委会的成立增进了两国的传统友谊,扩大了两国的经济合作领域,加强了两国企业的合作和民间往来。1996年4月,尼泊尔首相德乌帕访华,两国签署《中尼民间合作论坛协议的换文》,由两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尼民间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同年10月,民间合作论坛首届会议于加德满都召开,至今已举行12次会议。作为非政府合作组织,该论坛充分发挥了民间渠道的作用,推动了两国经贸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于1985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轮流举办。该洽谈会已逐渐成为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开展贸易、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2015年,藏尼经贸洽谈会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境外展览会。2009年,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经贸协调委员会成立并已成功举办五次会议,它是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双方政府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在密切双方贸易往来、促进双方投资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南亚博览会、广交会、尼泊尔国际商贸展、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等吸引了大批尼泊尔企业赴华参展,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尼泊尔开拓商机。

一系列经济协定的签订以及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两国的经贸交往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使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扩宽与深化。

(二)双边贸易

我国建国后,中尼两国贸易额总体呈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1955年,中尼贸易总额仅为400万卢比,到1981年已猛增至2443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728万美元。1982年,中尼贸易与支付协定的签订为两国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尼贸易总额增至4648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已猛增至4015万美元。1985年,南亚国家区域联盟成立,旨在加强成员国间合作,削减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作为南盟成员之一的尼泊尔,其对华贸易受到强烈冲击,当年中尼贸易总额同比下降64.7%。1986年,南盟正式接纳中国为观察员国,中尼贸易逐渐回稳,贸易总额逐年增加。1990年,比兰德拉国王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被迫实行君主立宪的多党议会制,各政党争权夺势,国内政局飘摇不定。动荡的政局也严重影响了中尼贸易,两国间进出口额均出现短暂下滑和增速放缓的趋势。2001年,尼泊尔发生王室血案后单方面关闭海关,两国当年贸易总额骤降至1532万美元,贸易往来再次受到严重影响,直至2003年才有所缓和,贸易总额又呈增长趋势。受尼泊尔政局影响,这一时期两国间双边贸易增速较缓,贸易商品类型和贸易方式也较为单一,但由于尼泊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南盟成员国身份使其成为中国商品输往南亚市场的重要枢纽。

2004年,尼泊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尼泊尔政府向私营企业开放会展中心、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尼泊尔政府确立了“转口经济体”战略,欲使尼泊尔成为中印合作的纽带。这为两国经济往来开拓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尼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中国成为仅次于印度的尼泊尔第二大贸易国。2004年,两国贸易总额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6%。2006年,尼泊尔结束内战,实现了民主共和,持续多年的政治动荡得以结束。稳定的政局以及青藏铁路的全面开通推动了中尼贸易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中尼贸易总额已达3.85亿美元,同比增长49.3%。2008—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两国贸易总额又一次出现短暂下滑和增速放缓。但2010年,中尼贸易总额再次迅速增长,突破7亿美元大关。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20亿美元,达22.54亿美元,中国已稳居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15年,受尼泊尔大地震影响,中尼双边贸易额降至8.66亿美元,但中国作为尼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未受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尼泊尔出口的商品主要有服装及服装配件、纺织纱线及相关产品、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电气机械及零部件等;中国从尼泊尔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金属制品、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木材及木制品、家具及床上用品、铜及其制品等。虽然中尼贸易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这种增长是单方面的。两国经济实力悬殊,尼泊尔工业落后,生产生活物资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两国间贸易发展严重失衡,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以尼泊尔加入WTO后的数据为例,2004年,中尼贸易顺差为1.55亿美元。到2011年,两国贸易顺差已突破十亿大关,达11.67亿美元。而仅仅两年后的2013年,两国贸易顺差又破二十亿大关,达21.67亿美元。

目前,我国正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而尼泊尔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未来中尼经贸合作前景将更为广阔,中国将向尼泊尔提供更多市场和投资机会,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与中国政府签订铁路建设协议,计划将铁路从西藏日喀则延伸至吉隆,并衔接尼泊尔三大城市。如果这一铁路建成,将使尼泊尔与第三国开展进出口业务时完全摆脱对印度港口的依赖,而尼泊尔也将成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三)经济援助与投资

中尼两国建交60年来,中国在高速公路、医院学校、工厂、通信、水力发电站以及灌溉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医疗器械、药品、卡车、清洁车等物资供给,以及人员培训方面向尼泊尔提供了多方位的援助。60年来,中方在尼境内实施各类项目达110多个。在公路建设方面,由中国援建的主要有阿尼哥公路、普里特维公路、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巴德岗公路、加德满都—巴克塔普尔公路、加德满都环城公路、廓尔喀—纳拉扬加特公路、博卡拉—巴格隆公路、沙普洛—拉苏瓦蒂公路(通往吉隆)等。在房建方面,由中国援建的主要有尼泊尔国家会议厅、比兰德拉国际会议中心、柯伊拉腊肿瘤医院、尼泊尔公务员医院、中医药研究中心、传统医药研究培训中心、国家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巴尼帕综合技术学校、塔托帕尼边检站以及造纸厂、砖瓦厂、纺纱厂、皮鞋厂、橡胶厂和体育场馆、寺庙等。自1999年柯伊拉腊肿瘤医院建院以来,已先后有六批近百名年轻中国医生驻院工作

2014—2015财年,中国对尼泊尔援助首超印度,达3795万美元。2015—2016财年,中国更将对尼泊尔的官方援助提升4倍,达到1.28亿美元,以帮助尼泊尔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方还为尼泊尔培训各领域人员近2500名。中国对尼泊尔提供的全方位援助对促进尼泊尔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除派遣军方及民间救援队外,还组织实施了三轮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包括净水设备、外伤急救包、帐篷、毛毯等,总价值1.4亿元人民币。中国是最早对尼泊尔伸出援手的国家,其援助额名列各援助国之首。震后,两国签署《关于地震灾后重建援助项目规划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定向提供现汇援助的协议》。中国将在未来3—5年内帮助尼泊尔进行文物古迹和基础设施修复。重点项目包括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和斯瓦扬布寺整体修复工程、阿尼哥公路、沙拉公路(沙普洛—拉苏瓦蒂)修复保通工程,加德满都河谷地区市政交通、公共建筑等项目、辛杜帕尔乔克县和拉苏瓦县的学校、医院、灾民集中安置房等项目。

2015年9月20日,尼泊尔正式颁布君主制结束后的第一部新宪法。居住在特莱平原的印度裔马德西人认为,新宪法中对于尼泊尔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触犯了他们的权益,抗议活动不断,印度也为此向尼方提议推迟颁布宪法。在遭到尼方拒绝后,印度便以尼泊尔南部地区的安全形势不佳为由,关闭了几乎全部口岸,对尼泊尔实施“非正式禁运”。对于长期以来油气完全依赖印度进口的尼泊尔来说,禁运的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尼泊尔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油气荒,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转处于半瘫痪状态。为缓解危机,尼泊尔转向中国求助,中国承诺向尼泊尔提供1000吨燃油。10月28日,中尼签署长期购油协议,从而结束了印度向尼泊尔提供油气供应长达40年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尼泊尔关系的升温,中国企业在尼泊尔投资增长也极为迅速,已成为尼泊尔承包工程和投资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在尼泊尔的基础设施领域开拓业务,并且发展迅速。最初它们以工程承包方式进入尼泊尔市场,后来则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目前在尼泊尔已开工或计划开工的重大项目包括: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尼泊尔查莫里亚水电站和上特里苏利3A水电站项目;中国电建集团承建或投资建设的上马相迪A水电站项目(总投资额1.6亿美元)、上塔玛柯西水电站项目(总投资额1.9亿美元)、库里卡尼III水电站项目以及拉苏瓦卡里水电站项目;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负责的上马蒂水电站项目(总投资额5830万美元);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博克拉国际机场项目(项目造价预计2.44亿美元);中城建六局与中国西北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合作承建的佛祖机场扩建项目;上海建工承建的加德满都内环路改造项目;中国三峡集团将承建的西塞提水电站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为尼泊尔单笔项目最高的海外投资);中国红狮控股集团和尼泊尔希瓦水泥集团将共同投资的年产300万吨的新型水泥厂(投资额为3亿美元,是目前尼泊尔最大的水泥生产投资项目)等。

除了基础设施领域外,在尼泊尔投资的中国企业约有90家。其中,中小企业仍然是赴尼泊尔投资的主体,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有30余家,主要集中在餐饮、宾馆、旅游、矿产、运输、贸易、中医诊所、食品加工等行业。到2013年6月,中国企业在尼泊尔的投资项目数量已超过印度,成为尼泊尔最大的外国投资方。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对尼泊尔投资总额已达1.7亿美元。为指导加强中国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解决中国企业实际困难,促进中尼两国的经贸往来和友好关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商处还于2013年在加德满都成立了尼泊尔中国企业协会,葛洲坝集团为首届会长单位,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40多家。

中国企业参与尼泊尔经济发展进程,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良好结果。未来,随着尼泊尔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区域合作意识的加强,中国企业在尼泊尔的投资规模将逐步扩大,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四)尼藏边境贸易

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邻,西藏与尼泊尔之间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尼两国正式建交以及《中尼协定》的签订,藏尼贸易再次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政府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西藏与尼泊尔间的边境贸易往来。

1960年,国务院决定在西藏设立海关,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外贸易局,向中国驻尼泊尔商务处派驻西藏代表,并向尼泊尔开放樟木、吉隆、日屋、普兰口岸。1962年,我国国营公司正式开始对尼贸易。1962年底,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亚东、普兰等口岸关闭,仅剩樟木、吉隆两个中尼边境贸易口岸对外开放。随着1965年连接中尼的阿尼哥公路通车,藏尼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尼泊尔成为西藏边境贸易的主要对象。但当时的边境贸易以边民互市为主,贸易商品多为边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总值也较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藏尼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8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边境贸易,允许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的边民到西藏边境市场进行贸易,也允许西藏边民出境贸易。1988年,由尼泊尔商人投资的合营企业“布达拉地毯有限公司”在拉萨成立,标志着由外商直接投资的运营模式在西藏起步。在我国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推动下,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藏尼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两国边境贸易发展尤为迅速。2011年,藏尼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5亿美元。2012年,双方贸易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4.83亿美元。2013年,藏尼贸易额19.4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43%。2014年,西藏与尼泊尔的贸易总额为122.09亿元人民币,占西藏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1.2%。2015年,受尼泊尔“4·25”大地震影响,藏尼贸易总值仅为31.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4.2%,仅占西藏进出口总额的55.5%,但尼泊尔依然是西藏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自2006年以来,尼泊尔已连续十年保持为西藏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目前,西藏5个国家边境口岸中,有4个对尼泊尔开放。其中,樟木、普兰、吉隆口岸为国家一类边境口岸,日屋口岸为国家二类边境口岸。樟木、吉隆、日屋是中尼边境贸易的主要口岸,普兰则兼做中印、中尼边境贸易口岸。

樟木口岸位于聂拉木县樟木镇,开放于1961年,原为聂拉木口岸,1965年中尼阿尼哥公路通车后,次年迁址更名。2012年底,西藏自治区公布《西藏自治区樟木口岸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是该口岸开放以来首次进行的系统规划,同时公布的还有《西藏自治区普兰口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前,樟木口岸担负着中国对尼泊尔贸易82%的货物进出口量,是西藏目前最大的边境贸易中心口岸。后受地震影响,樟木口岸损毁严重,目前暂时处于关闭重建中。

吉隆口岸位于日喀则的吉隆县境内,是西藏历史上主要的对外通道之一,与樟木口岸隔山为邻。它于1961年开放,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2010年,我国制定了《吉隆口岸总体规划》,明确了吉隆口岸的发展方向。2015年,同样受尼泊尔大地震影响,吉隆口岸曾暂时关闭,后于10月13日恢复通关,承接了尚未恢复的樟木口岸的功能,成为目前西藏边境贸易量最大的口岸。

普兰口岸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于1954年正式开放,1962年因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被迫关闭,1992年恢复开放,是西藏西南部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日屋口岸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定结县境内,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放。历史上,该口岸是中尼两国传统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但由于开放程度不够,边民互市贸易规模不大,日屋口岸年交易总额仅150万元人民币,口岸设施也急待建设。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要“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这为藏尼边贸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虽然受尼泊尔大地震影响,双边贸易额出现暂时下滑,但随着吉隆口岸恢复通关,以及2016年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签订过境贸易协议,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贸易已迅速回暖,发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