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塔鲁族

四、塔鲁族

塔鲁族是尼泊尔特莱平原地区一个较大的民族,其人数仅次于卡斯族、马嘉族,居全国第三位。根据2011年人口统计,塔鲁族人口有173.7万,占全国人口的6.6%。塔鲁族主要分布在特莱平原,尤以中、西部特莱平原最为集中。那里森林密布,天气炎热,疟疾盛行,除塔鲁人外,很少有人在那里居住。塔鲁人被认为有一种先天性的免疫力,能够抵御疟疾,因此才在那里定居下来。

塔鲁族的村庄大都坐落在莽莽原始森林之中,他们以淳朴、腼腆和好客著称。过去在较为开阔的平原地区有不少耕地,但在人口增长后他们只好愈来愈深入到森林腹地。

塔鲁人肤色较黑,体形较瘦小,眼睛呈杏仁形,身上毛发较少,鼻子中等大小,基本上属蒙古人种,但也吸收了非蒙古人种的特征。塔鲁人的来源不清楚,有一种说法是佛祖所属部族的后裔,两千多年来一直定居在这个地区;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是13世纪从印度拉贾斯坦逃难到尼泊尔南部森林地带的拉其普特人的后代。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而他们自己则坚称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塔鲁族有自己的语言——塔鲁语。此种语言受北印度的许多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博杰普里语等的影响较大,因此语言学家一般将其归入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塔鲁语目前还比较落后,没有文字。现在许多塔鲁人也会讲当地的语言,如居住在东特莱的塔鲁人讲梅提利语,居住在中特莱的塔鲁人讲博杰普里语,居住在西特莱的塔鲁人讲阿瓦迪语。大部分塔鲁人也会讲尼泊尔语。

塔鲁人主要从事农耕,有的也会狩猎。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塔鲁人的内部阶级分化严重,有的地主(柴明达尔)拥有大片土地和数百头牛,并雇用大量劳工为他们干活。有的劳工或佃农无法还债,便沦为奴隶。

塔鲁族的姓氏比较复杂,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拉丹人;另一类是阿普拉丹人。普拉丹人有6个集团,阿普拉丹人有26个集团。一般来说,普拉丹人比非普拉丹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一些,但实际生活中也并不明显,各个姓氏集团大都集中居住在某一地区。他们的房屋多为茅草房,基本保持着几世同堂的联合大家庭生活方式。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一种被称为“马哈托”(Mahato)的官员专门负责村子的管理

塔鲁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由父母安排,结婚较早。男孩一般10岁左右,女孩15岁左右,家长就要为他们安排婚事。塔鲁族的婚俗一般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当女孩家长看中某个家庭后,就去提亲,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家的儿子。通常的做法是:女孩的父亲把卢比放在男孩手里,男孩看自己家长的示意,或收下,或不收。收下表明同意这门亲事。当即,双方家长都要为男孩点吉祥痣。提亲后,择日举行定亲仪式,确定婚期。

塔鲁族有自己的独特信仰。他们崇拜野兽和一系列神灵和鬼魂。马和大象受到特别的崇拜。由于受印度教的影响,现在他们也崇拜一些印度教神祇,如难近母等。东特莱的塔鲁人在举行婚礼和祈祷仪式时,还会请婆罗门来参加。在中特莱和西特莱,则用本民族的祭司主持仪式。

塔鲁族喜欢唱歌跳舞。夜晚降临,村民在一块空地上围成一个圈,跳舞者蹲在中间。当伴奏者敲起大鼓时,女舞者便开始舞蹈。在平日,舞蹈的规模较小,但在比较重要的节日,规模比较盛大。

塔鲁族是尼泊尔的一个很特别的民族,它不仅人口众多,还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近几十年,塔鲁族的社会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自20世纪60年代推广使用滴滴涕后,疟疾在塔鲁族的传统居住地逐渐绝迹。那里的原始森林已变成盛产黄麻、甘蔗、大米和卷烟的田地。受过教育的塔鲁族青年掀起改革的浪潮,他们劝说人们放弃陈规陋习,并组建了自己的政治团体和福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