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形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境内多山,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全国3/4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只有南部有少量平原。地势由北向南急剧倾斜,自北向南由三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和一条平原地带组成。在这三条山脉之间是相对较低的谷地和丘陵地带,从而形成北高南低、高低交错的褶皱地形。这三条山脉是北部的大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马哈帕腊特山脉(Mahabharat,又称小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楚里亚山脉(Churiya,又称西瓦里克山脉或外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平原为狭长低平的特莱平原(Tarai)。
尼泊尔地域虽小,但地形却复杂多样。北部山高谷深,中部山脉与谷地交错,南部低缓平坦。在南北纵深不到200千米的范围内,地势从8000多米急剧下降至海拔仅几十米的平原地带,不能不说是地质构造上的一大奇观。尼泊尔的地形大致可划分为四个东西走向的区域,即喜马拉雅高山区、中部山区和谷地、楚里亚低山丘陵区和特莱平原。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
这一区域又称大喜马拉雅山区,从尼泊尔东部的塔普勒宗县绵延至最西部的达尔朱拉县,共16个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轻高峻的褶皱山系,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印缅边界,全长约2450千米,仅在尼泊尔境内就有900多千米。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横贯尼泊尔全境,境内山峦起伏,雪峰连绵,故尼泊尔又有“喜马拉雅山国”之称。“喜马拉雅”的字面意思是“雪之家”。
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又分为许多亚山脉,这些山脉由东至西分别是:干城章嘉山(Kanchanjangha)、贾纳克山(Janak,即香格里拉山)、乌姆贝克山(Umbek)、查木朗山(Chamlang)、马哈棱古尔山(Mahalangur,即昆布山)、罗尔瓦林山(Rolwaling)、朱格尔山(Jugal)、朗塘雪山(Langtang)、格内什山(Ganesh)、马纳斯卢山(Manaslu)、安纳普尔纳山(Annapurna)、佩里山(Peri)、达磨德尔山(Damodar)、道拉吉里山(Dhawlagiri)、康吉罗瓦山(Kanjirowa)、杜鹃山(Gurans)、拜斯—梨斯山(Byas-risi)、塞帕尔山(Saipal)、阿皮山(Api)。
世界上著名的1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8座位于尼泊尔,它们是:珠穆朗玛峰(Jhamologma)、干城章嘉峰(Kanchanjangha)、罗茨峰(Lhotse)、马卡卢峰(Makalu)、卓奥友峰(Choyu)、道拉吉里峰(Dhawlagiri)、马纳斯卢峰(Manaslu)和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
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语中称“萨迦玛塔峰”(Sagarmatha),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位于尼东部索仑昆布县与我国西藏的边境线上。尼语中“萨迦”的意思是“天”,“玛塔”的意思是“头,头顶”,合起来的意思是“高达天庭的山峰”。“珠穆朗玛”是藏语,意为“女神”。西方人习惯称此峰为“埃菲尔士峰”(Mt.Everest)。我国于1952年正式将其命名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气势宏伟,景色壮丽,在100多千米外都可看到它那金字塔般的峰顶。1953年一支英国登山队首次登上峰顶,队中的尼泊尔籍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从此成为尼泊尔的民族英雄。
安纳普尔纳峰位于博卡拉西北,海拔8091米,该峰附近还有美丽的鱼尾峰(Machhapuchhre,海拔6993米)等其他山峰。这些山峰构成了以博卡拉为中心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
除众多高大山峰外,这一区域还包括许多深陷的山谷。由冰雪融化后河流强烈下切而形成的这些深谷,与周围高峻的山峰形成强烈反差,更添地势的险峻。如安纳普尔纳山与道拉吉里山之间的卡利甘达基河谷,位于海拔仅1200米处,与两岸高耸的山峰落差有几千米,是尼泊尔最深的山谷。
冰川地形也是这一区域特有的地理现象,一般在海拔5000米以上称为永久性雪线,积雪终年不化。尼境内比较著名的冰川有:朗塘冰川、昆布冰川、干城章嘉冰川等。
此外,这一区域还有被尼泊尔人称为“藏区”的喜马拉雅山主脉以北的高寒谷地,包括安纳普尔纳山和道拉吉里山以北的木斯塘、马南和多尔帕几个县。因喜马拉雅山位其南侧,阻挡了温暖湿润季风的北上,因而这里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疏。
在座座山峰之间低缓的山口和河谷地带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通商口岸。自古以来,这些山口都是尼藏之间的贸易通道。尼中边境比较重要的山口和通道有:迪普塔拉山口(Tiptala)、波底山口(Popti)、科达里山口(Kodari)、拉苏瓦山口(Rasuwa)、延拉山口(gyala)、拉青山口(Lajung)、丁喀山口(Tingkar)、拉卡山口(Rakha)、兰巴山口(Lampu)、那木扎山口(Namja)、平都山口(Pindu)。
其中,科达里山口位于加德满都东北126千米处,通过此山口可达我国西藏著名的樟木口岸和边境重镇——聂拉木。这是一条重要的古商道,通过此道,尼泊尔的大米、小麦、烟草、布匹、铁器、食糖和甘果进入西藏,同时西藏的池盐、羊毛、铜佛、线香、红花、紫草也不断地销往尼泊尔。现在,连接中尼两国的重要公路——阿尼哥公路就基本上是沿着这条路线修建的。从加德满都出发,经巴拉比什、达多巴尼到樟木只需三四个小时的行程。每年有大量的布匹、成衣、生活用品及其他轻工产品经此道从西藏进入加德满都,而后销往尼泊尔市场,或经过尼印边境口岸流入印度市场。
拉苏瓦山口,也称“热索桥”通道口,位于加德满都正北拉苏瓦县境内的吉隆河与东林藏布河汇合处,地势低平,历来是尼泊尔通往西藏的重要门户。由此上行可直抵西藏边境另一个通商和军事重镇——吉隆。吉隆和聂拉木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曾一度是尼藏争夺的交点,为此还爆发了几次战争。现在,由于加德满都通往吉隆的公路已经全线贯通,拉苏瓦山口的重要性在上升,未来西藏至尼泊尔的铁路也可能途经这里。
(二)中部山区和谷地
这一区域与大喜马拉雅山区一样,从东至西呈水平带状分布,但西部略高于东部,估计宽度为30—50千米。横亘东西的马哈帕腊特山脉是该区的主要山脉,由海拔1500—3500米的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是尼泊尔抵御来自印度侵略的天然屏障,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很多地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地,如辛杜利关隘、马克万普尔关隘、乌代普尔关隘、哈利哈尔普尔关隘(Hariharpur)、吉索巴尼关隘(Chisopani)等。由于山脉的屏障和保护作用,历史上印度王公贵族在落难后往往避难于此。
这一区域地形崎岖、河流密布,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散落其间。河谷盆地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主要的聚居区和农耕区,也是古代尼泊尔文化的发祥地。比较大的河谷盆地有加德满都谷地、博卡拉谷地、杜姆令塔尔谷地(Tumlingtar)、鲁姆扎塔尔谷地(Rumjatar)、辛加谷地(Sinja)等。
加德满都谷地位于尼泊尔中部巴格马提河上游地区,海拔1337米,面积560平方千米,谷地四周为海拔2—3千米的马哈帕腊特山脉所怀抱。谷地分三大部分:坎蒂普尔(加德满都)、拉利特普尔(帕坦)和巴克塔普尔(巴德岗)。这里一年四季如春,雪山古刹,景色优美。加德满都谷地是尼泊尔最早开发的河谷盆地,是古代尼瓦尔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都在此定都。现在是尼泊尔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博卡拉谷地位于尼中西部卡斯基县境内,距加德满都约160千米,面积290平方千米,海拔885米。塞提河流经其中,谷地内多湖泊,湖水清澈,雪峰倒映,美不胜收。
(三)楚里亚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区
这一区域是马哈帕腊特山脉向特莱平原过渡的地区,由东西走向的楚里亚低山丘陵和比较平坦的河谷冲积平原组成。这里生长着茂密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各种野生动物出没,是天然的植物和动物园。尼泊尔著名的奇特万国家森林公园即位于此区内。
“楚里亚山”又称“西瓦里克山”(Siwalik),海拔在300—1500米之间。“楚里”在尼泊尔语里是“手镯”的意思。由于该山脉的低山与丘陵起伏环绕,形成了若干个连环式的盆地,状如手镯,故而得名。从总体上看,楚里亚低山丘陵区西部略高于东部,与大喜马拉雅山东高西低的特点正好相反。
楚里亚山脉与马哈帕腊特山脉之间是地势相对低平的河谷冲积平原(即“河谷内平原”,尼泊尔语称Bhitri Madhes)。这里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是仅次于特莱平原的农耕区。范围包括乌代普尔、辛杜利、马克万普尔、奇特万、纳瓦尔帕拉西、当县、苏尔凯特等几个县。
由楚里亚低山丘陵向特莱平原过渡的地区叫巴伯尔丛林地带(Bhabar)。由于楚里亚山脉是由石头和沙砾组成的,易被侵蚀,且不蓄水分,不宜农耕,但却适合森林生长。因此这里生长着许多茂密的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有虎、豹、熊、大象、犀牛、鳄鱼、狮子等动物。目前这里有巴尔迪亚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苏克拉潘特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特莱平原
“特莱”在尼泊尔语里是“平原”的意思。特莱平原是尼泊尔南部一块东西狭长的平原,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沿尼印边界延伸。特莱平原宽估计为15—30千米,西部略高于东部,平均海拔120米,东部稍宽,西部较窄。由于楚里亚山脉、敦德沃山脉和索麦什瓦尔山脉揳入其间,整个平原又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三部分,即东特莱、中特莱和西特莱。东特莱较大,约2万平方千米,中特莱和西特莱较小,各约8000平方千米。
特莱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众多(呈南北割裂状,河流两侧多沼泽和丛林),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尼泊尔的主要“粮仓”,主产稻谷,每年收获两季或三季。交通运输也比较方便,有的地方有窄轨铁路与印度相通,因而又是尼泊尔重要的工业区。尼泊尔最大的工业中心——比拉特纳加尔和其他重要城市如拉杰比拉杰、贾纳克普尔、比尔根杰、拜尔瓦、尼泊尔根杰、丹加迪等都位于此区内。
特莱平原以前由于森林沼泽密布,蚊虫很多,因而疟疾盛行。随着森林沼泽被逐渐开垦成农田,疟疾也已基本消除。近年来,土地开垦和北部山区人口的迁入,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增长很快,现已成为尼泊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里的民族也较多,主要有塔鲁、拉吉班西、迪马尔、拉其普特、萨达尔等。由于与印度接近,这里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印度很相似。
尼泊尔与印度的边境是开放边境,人员往来自由,商业贸易频繁。